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通鉴纪事本末

通鉴纪事本末

四十二卷,袁枢撰。袁枢(1131~1205),字机仲,建州建安(今福建建瓯)人,南宋著名历史学家。孝宗初,试礼部词赋第一,调温州判官,后为礼部试官。乾道九年(1173),出为严州教授,在此期间,编纂成《通鉴纪事本末》一书。其后,历任太府丞、兼国史院编修官,累迁兼吏部郎官、大理少卿、权工部侍郎,兼国子祭酒,知常德府、江陵府。袁枢读《资治通鉴》,“苦其浩博,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”,分编为二百三十九个正目、二十三个附题,“各自起讫,自为标题。每篇各编年月,自为首尾”,总成一书,名以《通鉴纪事本末》。全书起于《三家分晋》,止于《世宗征淮南》,均取材于《资治通鉴》,甚至连文字也极少有改动。每一题目,为一重大历史事件,采录《通鉴》中相关史事,依其先后顺序重新编排,以见其发生、发展、结局整个过程。如秦并六国,历经一百四十来年,《通鉴》中散记于卷二至卷七的六个篇卷中,该书则以《秦并六国》立为一目,围绕这一中心剪裁《通鉴》的记事,从周显王七年秦孝公立始,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灭齐止,重点采录了秦富国强兵、秦与六国关系的材料,简洁完整地反映出秦并六国的历史过程。就全书而言,立目记事的注意力在“乱世”。两汉约四百三十年,仅七卷四十三目;隋唐约三百三十年,占十四卷六十八目六附题。而三家分晋至秦二世而亡约二百年,一卷三目;三国两晋南北朝约三百七十年,竟有十七卷一百零二目十附题;五代约五十年,亦有四卷二十三目七附题。总计,汉唐“治世”约七百六十年,约占二十一卷,共立一百一十一目六附题。而先秦、魏晋南北朝、五代所谓“乱世”,约六百二十年,亦占二十一卷,则立一百二十八目十七附题。袁枢侧重记述分裂时期史事的意向,从其分卷立目来看是显而易见的。对于“治世”的记述,书中仍然是留意于其间的“祸乱”。汉初记事,自高帝至武帝,二卷十六目,除开《匈奴和亲》、《南越称藩》、《汉通西南夷》、《汉通西域》四目外,其余皆为“灭”、“叛”、“变”、“骄纵”、“谋反”、“伐”、“平”、“击”、“祸”、“逆”之事。唐朝记事,自高祖至高宗,三卷二十二目,除开《贞观君臣论治》、《吐蕃请和》二目,其余全是以“平”、“讨”、“叛”立目。至于“开天盛世”,无一专题记述,却只有《李林甫专政》、《奸臣聚敛》、《杨氏之宠》、《安史之乱》四目。每一朝代,又瞩目于其“兴”与“衰”。东汉记事,三卷十八目,仅光武帝差不多占一卷五目,《宦官亡汉》至《袁绍讨公孙瓒》又占一卷四目。唐朝记事,总共立六十二目。《高祖兴唐》至《太宗平吐谷浑》,共计为十七目:《裘甫寇浙江》至《朱温篡唐》,共计为十三目。一兴一衰,立目约占唐史部分一一半。侧重“乱世”的同时,书中还很注意边疆关系。以中原政权与边族关系来立正目,约占全书正目三分之一左右。其立目使用动词最多者,为“叛”、“寇”、“平”、“伐”等。“叛”字用以概括边族不服从中原政权的史事,“寇”字用以概括边族入犯中原政权之事,“平”字用以概括中原政权以武力征服边族的战事,“伐”字用以概括中原政权以武力驱除边族之事。此外,往往以“归”或“服”字概括边族臣服中原政权的史事。在写“乱世”之事时,袁枢比较留心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争斗。为揭露奸佞弄权,差不多各朝各代都立有正目以记其事,如《恭显用事》、《丁傅用事》、《重贤嬖幸》、《窦氏专恣》、《嬖幸废立》、《肇忠用事》、《李林甫专政》、《李辅国用事》、《元载专权》、《裴延龄奸蠹》、《安重诲专权》等。帝王的腐败荒政,书中也尽量立目斥责,如《梁孝王骄纵》、《武帝惑神怪》、《成帝荒淫》、《明帝奢靡》、《奸臣聚敛》、《杨氏之宠》等。《通鉴纪事本末》采录《资治通鉴》的记事,以军事、政治事件为主,与经济相关的仅有三目,即西汉时《河决之患》、唐代《奸臣聚敛》、《两税之弊》。在抄撮史事的时候,书中还照录了相关部分的“臣光曰”,表明袁枢对司马光观点的赞同。《资治通鉴》勾画出1360年间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和轮廓,《通鉴纪事本末》各事相对独立而缺乏历史联系;《资治通鉴》所记内容较为广泛,《通鉴纪事本末》则往往仅取其关注之史事,在历史编纂学中形成一种新的史书形式。因其便于从相类的历史事件中向人们提供借鉴,受到参知政事龚茂良的重视,立即推荐给宋孝宗。孝宗读而嘉叹,赐东宫及江上诸帅,且令熟读,称赞说:“治道尽在是矣”。(《宋史》卷三八九《袁枢传》)该书于南宋孝宗淳熙三年(1176)初刊于严州郡学,世称宋小字本。理宗宝琇五年(1257),以严州所刻字小且讹,改用大字重刻于湖州,即为宋大字本。大字本书版,明初尚存南京国子监,印行较多。明末,张溥加以“论正”,至清末由江西书局、广雅书局分别刊行。宋大字本,商务印书馆曾影印入“四部丛刊”。1964年,中华书局以宋大字本为底本,校以胡克家本《资治通鉴》和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小字本,出版了校点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一片石

    清蒋士铨撰。其生平见《冬青树》条。此剧写书生薛天目乘船来到江西南昌的隆兴观塘,在一座酒楼内坐下,时值夏初,凭窗远眺引起沧桑之感,想起二百年前的明代宁王朱宸濠,因谋反而遭殄灭,而他的妻子娄妃却富有才智,

  • 秋声集

    十卷。元黄镇成(1288-1362)撰。镇成字元镇。邵武(今属福建)人。被荐授江南儒学提举,未就任而卒。顾嗣立《元诗选》称原本十卷。有明洪武十一年(1378)黄钧刻本,现藏于北京图书馆。《增订四库简明

  • 常谈

    一卷。南宋吴箕(生卒年不详)撰。吴箕字嗣之,新安(今属河南)人。乾道五年(1169)进士及第。授仁和县主簿,分教临川。历知当涂县,为赵汝愚所重,召主审察。寻以疾卒。《宋史》不为立传,其事迹仅见于《徽州

  • 梭山农谱

    三卷。清刘应棠(生卒年不详)撰。刘应棠,字又许,人称梭山先生,奉新(今江西奉新县)人。早年应试求仕,失意后使隐居梭山。《梭山农谱》分为耕、耘、获三卷。较为详细地讲解了耕、耘、获不同阶段进行的农事活动,

  • 瞿冏卿集

    十四卷。明瞿汝稷(约1596前后在世)撰。瞿汝稷,字元立,江苏常熟人。生卒年不详。礼部侍郎瞿景淳子。好学工文,以荫补官,三迁刑部主事,以太仆寺少卿仕至。事迹附见《明史》瞿景淳传。是集为四川眉州(今眉山

  • 黄淳父集

    二十四卷。明黄姬水(1509-1574)撰。黄姬水,字表淳,一字淳父,吴县人,生平详见《白下集》条。是编乃万历十三年(1585)其婿顾大思搜集《白下》、《高素斋》二集及所未刊者合刻而成。凡二十四卷。其

  • 禹贡释诂

    一卷。清孙乔年(见《古文尚书证疑》)撰。孙乔年所著书除《古文尚书证疑》以外,还有《尚书今文集说》、《五经释诂》、《三正考》等。此卷《禹贡释诂》,即为《五经释诂》之一种,原为手稿藏于家中,至其孙孙仝严始

  • 春秋世族图考

    二卷。清沈澄本(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)撰。澄本字醒庵,吴兴(今浙江吴兴)人,约生活于乾隆、嘉庆年间。作者鉴于《左传》一书记事繁杂,记人也错综纷纭,或一人而名谥互见,或一族而世系纠葛,初学者极为不便。于

  • 所知录

    六卷。明钱澄之(1612-1693)撰。澄之字饮光,初名秉澄,字幼光,安徽桐城人。明季诸生,通经学,从黄道周学《易》。桂王称帝授庶吉士,官至编修、知制诰。清兵破桂林,削发为僧,名西顽。著有《所知录》、

  • 诗学权舆

    二十二卷。明黄溥编。明有两个黄溥。其一浙江鄞县(今宁波)人。著有《简籍遗闻》。此黄溥,字澄济,自号石崖居士,江西弋阳人。生卒年不详。正统年间进士。官至广东按察使。是书兼收各体,各为注释。书中分为名格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