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读音:qí

【源】 ①出自尹氏.周宣王臣尹吉甫之子伯奇之后,以王父字为氏(6,7,12,60)。一说,奇为周大夫采邑,以邑为氏,见《世本》(17)。②春秋时鲁昭公之子奇之后(60,62)。③北魏时改蠕蠕人奇斤氏为奇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(6,7,17,60)。④蒙古族姓(318,369)。居于内蒙古西部之孛儿只斤氏,汉姓为奇(384)。⑤朝鲜族姓。【望】河南(17,60,418)。【变】亦作〔竒〕(6)。【布】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【人】奇道显,北魏时人(21)。奇景中,明洪武中举人(21,24)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山西省多此姓——大同、阳泉、长治、运城、榆次及雁北地区均有分布。汉族、朝鲜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 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 《姓氏考略》注引 《姓苑》云: “出于尹氏。尹吉甫子伯奇之后。” 郑樵亦云: “伯奇之后,以王父字为氏。”尹吉甫,周宣王时贤臣。② 《姓氏考略》 又注: “鲁昭公子奇之后。” 此当以名为氏,系出姬姓。③郑樵据 《魏书·官氏志》注云:“奇代氏改为奇氏。此出河南。今开封有此姓。”

北魏有奇道显;宋代有奇轼; 明代有奇景中,洪武举人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安国

    读音:ān guó汉侯公济太上皇于鸿沟之院,谥曰安国君,必其子孙以安国为氏。(见《姓氏寻源》)安国氏,汉武帝使安国少季使南越。(见《英贤传》)

  • 渴侯

    读音:kě hóu【源】 代北姓。其先原居渴侯山,因以为氏(70)。【变】 ①一作〔渴俟〕(17,21,62)。②后改为缑氏(9,27,44,60)。或改为渴氏(62)。改为侯氏(7)、纸氏(12,2

  • 读音:fú【源】 ①夏禹之后有费氏,见《史记》。《世本》费作弗(7,11,17)。费、弗本一姓,故禹后有弗氏(60,62)。②本姓��,后去邑为弗氏,见《姓考》(17)。③

  • 扈地干

    读音:hù dì gān【综】 代北姓。后改为扈氏(7,27,44,60,70)。一说,改为干氏(12,15,21,60)。作〔扈地于〕(6),误(70)。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

  • 读音:Lái【源】 与来同,见《康熙字典》(62,80)。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中国姓氏汇编》 收载;《中国姓氏大全》 引 《中国姓氏集》 亦收,未详其源。

  • 陵終

    读音:Língzhōng【综】 王莽曾祖翁孺与东平陵终氏有怨,见《通志·氏族略》(76,91)。历史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,汉代东平有陵终氏。郑樵注云:“王莽曾祖翁孺,与东平陵终氏

  • 读音:Tuō【源】 ①相传元太祖第四子拖雷之裔,以先王名为姓。②彝族姓(130)。【布】北京、四川成都(91)、云南巍山(130)、新疆呼图壁(342)、山东临淄、东北等地均有此姓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

  • 吔咥

    读音:Yědié历史上关西地区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,其注云: “上音 ‘野’; 下音 ‘絰’。”《姓氏考略》注“野咥”云: “后魏姓。一作 ‘虵絰’; 又作 ‘吔咥’”。《中国姓

  • 師黎婆達

    读音:Shīlípódá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宋史》收载,“南朝宋有师黎婆达·施阿罗跋摩。”未详其他。

  • 读音:lí【源】 源自蜀刁逵(一作刀逵)之后。因避难改为刕,见《广韵》(6,9,11,15,17)。【望】 渤海(17,60,418)。【变】 一作〔〕(15,62)。罕见姓氏。《姓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