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Kòu

寇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以官名为姓氏。苏忿生为周武王司寇,卫康叔在周任司寇,他们的子孙都以官名为姓。二是少数民族改姓。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古口引姓,进入中原后改为寇姓。

寇姓早期在湖南一带活动。宋代以来,在陕西、河南、山西、黑龙江等地区均有寇姓分布。但寇姓一直称盛于上谷昌平(今河北昌平)。望族居冯翊郡(今陕西大荔)。

寇姓历史人物有寇恂,东汉上谷昌平人,为“云台二十八将”之一。世代为地方豪强显赫人物。刘秀据河内时,任为河内太守,负责运输军需物资。历官颍川太守、汝南太守。后随刘秀出征过颍川,百姓拦路恳求:“愿从陛下那里再借寇君一年。”于是被留下抚慰百姓。后以“借寇”为地方挽留官吏之典故。寇准,北宋政治家、诗人。为人刚直,官至参知政事。景德元年,辽军南侵宋朝边境,寇准任同平章事,力排众议,主张抗击金军,反对南迁,并促使宋真宗前往澶州(今河南濮阳)督战,与辽订立“澶渊之盟”。后遭小人谗言,被罢相。天禧初年复相,封莱国公。又被丁谓等奸臣排挤贬谪,死于雷州。仁宗时追赠中书令,谥忠憨。著有《寇莱公集》《寇忠愍公诗集》。

寇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三百五十六位。


【源】 ①系自己姓。黄帝之裔,在夏为昆吾氏,其后裔苏忿生为周武王之司寇,子孙以官为氏,见《风俗通》(1,6,7,9,12)。②系自姬姓。周武王之弟卫康叔为周司寇,子孙以寇为氏(7,60)。③司寇氏改为寇氏(69)。④汉时乌桓部有寇氏。辽东北平乌丸单于寇晏敦是也(12,17,60)。⑤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古口引氏为寇氏(12,17,60)。或为若口引氏所改(242)。⑥满族姓。其先属巴尔虎蒙古旗,世居辽宁岫岩(183)。⑦蒙古、回、苗等民族均有此姓(344)。【望】 冯翊、河南、上谷(17,60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1%。尤以河南、吉林等省多此姓,约占全国寇姓人口42%。【人】 寇先,春秋时宋人(21)。


现行常见姓氏。分布很广: 今北京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尚义、黄骅、景县,山东之平度、平邑、昌乐、龙口,内蒙古之乌海,山西之太原,新疆之塔城,安徽之泾县,湖北之老河口,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亦收载,其源不一:①郑樵注云: “周有苏忿生,为司寇,子孙以官氏焉。” 司寇氏,或略去司 (而为寇氏),然苏忿生之后为苏氏。此以司寇氏者,未必忿生之裔。②其又云: “卫康叔为周司寇,支孙以官为氏。”则此系出姬姓。③又云: “后魏改口引氏为寇氏。” (按: 其注“口引” 氏云: “改为冠氏。” “” 当为 “” 之讹)。④ 《姓氏考略》 注引 《陈留风俗传》 云: “浚仪有寇氏,黄帝之后。” 浚仪故城在今河南开封县西北。望出冯翊、河南。⑤又据 《魏略》注云: “乌桓有寇姓。辽东北平乌丸单于寇晏敦是也。”⑥又引 《魏书·官氏志》注云:“后魏古口引氏(改)为寇氏。”(按:古口引,疑即 “口引” 氏。)

春秋时宋有寇先; 东汉有寇恂; 后魏有寇谦之;宋代有寇准;明代有寇湄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犁婁

    读音:Lílóu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,其注据《岳渎经》云:“夏禹臣有犂娄氏。”当为犂娄氏之始,以名为氏。

  • 读音:Yǎn【源】见《姓氏急就篇》(11,17)。 【人】椻长,战国时魏之尚臣,见《吕氏春秋》(11,15)。《姓氏词典》引《姓觿》收载并注此音。其注云:“战国时魏有椻氏。《吕氏春秋》有椻长。”未

  • 珠爾吉特-鄂謨克

    读音:Zhūěrjítèèmókè清代蒙古族姓氏。世居锡喇塔拉地方,为清蒙八旗姓氏之一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有载。

  • 汤滂

    读音:tāng pāng武德时东女国王姓汤滂氏。(见《唐书》)

  • 桂齊特

    读音:Guìqítè【综】清正白旗满洲委前锋雅绷阿之妻为桂齐特氏(260)。

  • 拜布拉克

    读音:Bàibùlākè【综】 清驻防哈尔沁镶黄旗中有拜布拉克氏(259,260)。

  • 读音:Gōu缑姓来源于地名。西周有卿士大夫因功受封于缑邑,后失邑,子孙以原封邑名为姓。缑姓早期主要在今河南一带繁衍。缑姓历史人物有唐代长沙人缑仙姑,在衡山修道时,有灵鸟飞来为伴。每当有人来拜访

  • 赤誦

    读音:Chìsòng【综】 获麟之儿,姓赤诵,名子乔,字受纪,孔子亲问之,见《孝经援神契》(60,62)。赤诵即赤松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。其注引 《孝经·援神契》 云: “获麟之儿

  • 读音:Zhàn【综】 源出不详,现代罕见姓(73,91)。罕见姓氏。《新编千家姓》 收载,未详其源。

  • 读音:Guǎ/Guoo,Gwo【源】 见《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》(63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