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Yǔ

庾姓主要来源于官名。周时,管理粮仓的官员叫“庾廪”,其后代以官为姓。

庾姓早期活动于中原一带,如今庾姓分布以广东为多。

庾姓历史人物有北周文学家庾信,世称“庾开府”,善作诗赋、骈文,与徐陵齐名,同为宫廷文学的代表,时称“徐庾体”。

庾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三百四十三位。


【音】 又音俞(Yú)(17)。【源】 ①唐尧时封国中有庾侯,见《国名纪》(17)。子孙以国为氏。②春秋时有庾子国,其后有庾氏(17)。③唐尧时掌庾大夫(主管斗量粟米之事),其后以官命氏(6,9,12,17)。④周时有司庾廪之官,故亦有庾氏,见《姓考》(62)。⑤代郡庾氏,世典牧畜,东晋末代国昭成帝拓拔什翼犍时归魏。匈奴浑庾部之归魏者,改为庾氏(70)。【望】 新野(17),颖川、济阳(21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【人】 庾皮,春秋时晋大夫(17,21)。庾及,北魏时河南代人,中部大人(242)。
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河北之景县、辽宁之清原、山西之太原、陕西之韩城、湖北之老河口、广东之新会、广西之荔浦及灌阳、四川之长寿及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壮族、彝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其注云: 尧时掌庾大夫以官命氏。至春秋时周有大夫庾皮,皮子过。邑于缑氏。卫有庾公羌 (按:《左传》作庾公差; 《孟子》作“庾公之斯”; 《中国姓氏大全》 则引作 “庾公元斯”,又作 “庾公差”),望出颍川、新野、千乘、齐郡。古代露天积谷处称“”。掌庾大夫,即职掌庾廪的官员。

汉代有庾胜,武帝时杨仆裨将; 晋代有庾亮; 北周有庾信,诗人; 元代有庾天锡,大都人,戏剧家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Yàn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湖北黄梅有此姓(361)。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山东之平邑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此姓系平邑公安局提供,未详其源。

  • 读音:Duó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15,21,62)。【布】 大陆有此姓(91)。现行罕见姓氏。今云南之泸水有分布。汉族、傈僳族姓氏。《中文大字典》转引 《姓苑》 收载,未详其源。 《中国姓氏大

  • 读音:Yǔ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见《新编千家姓》(73)。江苏武进(314)、山东新泰(359)、内蒙古乌审旗(369)、云南镇雄(331)、台湾桃园、台北(68,261)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现行较罕见姓

  • 艾深

    读音:Aìshēn【综】 清镶白旗满洲马甲富昌之妻为艾深氏(260)。疑即金时女真人姓爱申氏之异译。

  • 读音:dǎn【源】 系自姬姓。古公亶父之后(60)。古公亶父乃周之始祖后稷之曾孙,即周太王,初居邠,后迁于岐山之下,始改国号曰周,武王追尊为文太王。古公亶父之子为亶父,其后为亶氏(9)。【望】 河南(

  • 拜都

    读音:Bàidū【源】 清满洲八旗姓。世居叶赫(23,63,180,260)。【人】 拜都布兰泰,清满洲正白旗人,任山西巡抚、古北口提督(23,63)。清代满族姓氏。世居叶赫地方,乃满八旗姓氏之一

  • 拖囉

    读音:Tuōluō【综】 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有拖啰氏(256)。

  • 读音:Quē【源】 ①尧时有阙侯,后因氏,见《姓源》(17)。②阙党童子之后,见《风俗通》(1,7,11,12,17)。阙党,地名,即阙里,故地在今山东曲阜境。③阙门氏之后(60)。【望】 下邳(17

  • 读音:guī王者之后,取王居门中为氏。(见《姓氏寻源》)

  • 孔佳

    读音:Kǒngjiā【综】 清正白旗满洲护军全德之妻为孔佳氏(260)。今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中有此姓。汉姓为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