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慕容

慕容


读音:Mùróng

慕容姓主要是出自鲜卑族。鲜卑族单于自云“慕二仪之德,继三光之容”,因以慕容为姓。

慕容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区,东晋到十六国时期得到极大发展,望族居于敦煌郡及雁门郡。

慕容姓历史人物有北宋人慕容晖,与苏轼为友,嗜酒如命且很有才思,因他家有两株楠木,所以人称双楠居士。

慕容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四百三十六位。


【源】①昌黎棘城慕容氏,源出鲜卑。汉桓帝时,鲜卑大人檀石槐分其地为中、东、西三部,中部大人柯最阙,居慕容寺,为大帅。是为慕容部之始。以部为氏(6,7,12,17,27)。②灵州慕容氏,源出吐谷浑。唐时李靖平吐谷浑于西海之上,获其王慕容伏允,见《旧唐书》。隋以前,吐谷浑无姓慕容者,疑其族为鲜卑慕容氏之支裔(242)。【变】初慕容破后,种族乃繁,天赐末,颇忌而诛之,时有遗免,不敢复姓,皆以舆(一作兴)为氏。延昌末,诏复旧姓(27,63)。后有改姓慕氏、兴氏者(27,70)。【望】敦煌(17,60,418)。【布】台湾台北(68)、安徽淮南(362)、湖北钟祥(388)、广东新丰(296)、顺德(363)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慕容廆,前燕时鲜卑人,晋永嘉初自称鲜卑大单于,太兴初封辽东公(61)。


现行较罕见复姓。今湖南之芷江有分布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 之 《氏族略》 亦俱收载。历史上鲜卑族姓氏。其源不一: ① 《姓氏考略》 注引 《三国魏志·注》 所引 《魏书》 云:“汉桓帝时,鲜卑檀石槐分其地为中、东、西三部。中部大人曰柯最阙,居慕容寺,为大帅。是为慕容部之始,此因地命部,因部为氏。” ②郑樵注云: “高辛少子居东北夷,后徙辽西,号鲜卑,国于昌黎棘城。至涉归为鲜卑单于,自云慕二仪之德、继三光之容。” 遂以 “慕容” 为氏。③又注: “或云冠 ‘步摇’,音讹为 ‘慕容’。” 《晋书·慕容廆载记》 尤详: “其先有熊氏之苗裔。……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,分保鲜卑山,因此为号。魏初,莫护跋建国於棘城之北,时燕代多冠步摇冠,莫护跋见而好之,乃敛发袭冠,诸部因呼 ‘步摇’。其音讹为‘慕容’。” 后或音讹而为 “莫舆” 氏。④郑樵又注:“初,慕容氏破,后种族仍繁,后魏天赐末颇忌而诛之,时有免者,皆以 ‘兴’ 为氏。延昌末,诏复旧姓,而其子女先入掖庭者犹号慕容多於他族。” ⑤或为冒姓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总论·冒氏》 载: “慕容超本汉祖同阎氏,冒姓阎,后又姓慕容氏。”

后魏有慕容白曜,济南王; 隋代有慕容三藏,大将军; 唐代有慕容琦; 宋代有慕容彦逢,刑部尚书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桐里

    读音:tóng lǐ【源】①因所居主里有桐树,因以为氏(60,62)。②或相里氏讹为桐里氏(7,60)。 【人】桐里夫,晋时河东人,博昌令(21)。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。《姓氏考略》注

  • 读音:Mó【源】夷姓,见《姓考》(17)。 【布】浙江上虞(279)、安徽淮南(362)、台湾台北(68,261)等地均有此姓。 【人】摩腾,汉时天竺人(17)。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山西之忻州有分布。《山

  • 荊溪

    读音:Jīngxī【综】 以居地而为姓,其族盛于江南(63)。

  • 他塔喇

    读音:Tātǎlǎ清代满族姓氏。《姓氏词典》 收载,刘庆华《满族姓氏录》 亦载,世居扎库木、安褚拉库、宁古塔、长白山、扎克丹、萨尔湖等地方,后或改为单姓“唐”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 译作 “

  • 粘割

    读音:zhān gē【源】 金时女真人姓(60,62,71)。粘割,金时女真部落,部人散居西南路招讨司(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子镇为中心)等地(397),以部为氏。【变】 亦作粘合、粘葛、粘哥、

  • 读音:Gù【源】 见《新编千家姓》(73)。雇,鸟名。九雇,农桑候鸟。少皞氏以乌名官,故以此为姓(91)。【布】 浙江上虞(279)、普陀(297)、河北三河(285)、新疆呼图壁(342)、江西丰城

  • 陵陽

    读音:Língyáng【源】 ①沛国陵阳子明,止陵阳山,钓得白鱼,其后因山为氏,见《列仙传》(6,9,12,17)。②古陵阳侯之后有陵阳氏(17)。陵阳故城在今安徽石台东北。【望】 河南(17,418

  • 读音:Yīng/Ing【综】 源出不详,见《中日姓氏汇编》(401)。

  • 读音:Jìng【综】源出不详。汉、满、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(344)。亦见《中华姓府》(63)、《汉语大字典》(86)。北京、河北玉田、大名(62)、乐亭(334)、卢龙(289)、安徽淮南(362)、

  • 卢蒲

    读音:lú pú姜姓。齐桓公子之后。《左传》:齐有卢蒲就魁、卢蒲蔡。(见《通志·氏族略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