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读音:Tán

【源】①系自子姓。宋微子之后,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,为楚灭,子孙以国为氏,见《姓苑》(60,62)。②系自嬴姓。(谭子(故城在今山东历城东南或今章丘西),鲁庄公十年灭于齐,其后有谈氏(17)。③清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(23)。 【变】亦作郯(12,60)。 【望】梁国、广平、弘农(12,17,21,60)。 【布】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3%。尤以江苏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谈姓人口48%。 【人】谈生,战国时人(12,21)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广东之新会、河北之尚义、山东之平度、天津之武清等地均有分布。汉族、傈僳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 之 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云: 即郯也,亦作“”。乃周异姓国,其后以国为氏。详见 “”条。② 《姓氏考略》注引 《姓苑》 云: “殷帝之长子微子启,周武王封之於宋,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,为楚灭,子孙以国为氏。” 此谈可能传写有误,既说“封於宋”且“以国为氏”,何不氏 “” 而氏 “”?疑“” (郯) 为宋后之别封。③或为籍姓所改,《姓氏词典》 注引 《新纂氏族笺释》 云: “ (望出) 广平郡。系出籍氏。周大夫籍谈后,避项籍讳,为谈氏。望出梁国、广平。”

六国时有谈生; 汉代有谈巴,东征将军; 《后赵录》有晋将军谈元; 宋太平登科谈尧叟; 绍兴有谈谊,广德人; 清代有谈迁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Shuí【源】大谁长,汉置官名,子孙以官为氏,见《姓氏寻源》(60,62)。 【布】清时四川南充(60,62)、今湖北武汉、北京(91)、安徽淮南(362)等地均有此姓。 【人】谁龙,明时四川南

  • 读音:Wèi【源】 渭水,源出甘肃渭源鸟鼠山,流经陕西,或以水名为氏(62)。亦见《中华姓府》(63)。【布】 浙江余姚(389)、北京、上海、四川成都(91)等地均有此姓。现行较罕见姓氏,今北京,上

  • 苍舒

    读音:cāng shū颛帝后有苍舒氏。(见《路史》)

  • 读音:yě【源】 原系蒙古人姓(15,21,60)。【布】 北京、湖北武汉(91)、钟祥(388)、四川成都(91)、江苏武进(314)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 也伯先,明时安徽怀宁人,洪武初岁贡,任训导

  • 鬱唁

    读音:Yùyàn【源】 金时女真人姓,见《高丽史》(71,431)。

  • 读音:艾姓的来源主要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。艾姓始于夏后氏,夏朝有大臣汝艾,后人以祖辈名字为姓,遂成艾姓。春秋时期有艾姓在山东形成望族。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,如今艾姓在全国分布较广,尤以黑龙江、江西

  • 公仲

    读音:gōng zhòng【源】 战国时韩公族有公仲氏(60,62)。【变】 《史记》作〔公中〕(17)。【人】 公仲连,战国时晋人,赵烈侯赵籍以为相(17,21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

  • 读音:Zhōng【源】 ①系自子姓。春秋时宋桓公曾孙伯宗仕晋,生州犁,入楚,食采于钟离(故城在今安徽凤阳东北20里),因氏(6,12,17)。②春秋时楚郧公钟仪之先仕楚,以所食邑为氏,楚大夫钟建乃其后

  • 读音:Nǎo【源】 西康(今四川西部与西藏东部)有此姓(63)。罕见姓氏。《姓氏词典》引 《新元史》收载; 《中国姓氏大全》亦收,其注云: “极罕见姓氏。《玉篇》写作 ‘㑎’;

  • 读音:Xú/Sheu,Syu【源】 见《集韵》(81)。或系徐姓所改。【布】 台湾新竹有此姓(64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