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读音:ā

【音】 今亦音A-(91)。【源】 ①商时伊尹为阿衡(官名,保护教养之官),支孙以官为氏,见《风俗通》(1,7,12,17,60)。 ②北魏时阿伏干氏、阿伏氏、阿贺氏等均改为阿氏(7,12,17,60,70)。 ③唐时右屯卫将军金城郡公阿罗憾,为波斯人,见桑原骘藏《隋唐西域人华化考引》(242)。 ④明清时云南大理府邓川州知州阿氏,为白族(253)。今白族姓。 ⑤明清时云南大侯州(今云县南)巡检司土巡检阿氏,为布朗族(253)。 ⑥明时云南巨津州(在今丽江巨甸)同知阿氏、石门关巡检司土巡检阿氏,均为纳西族(253)。今纳西族姓(151)。 ⑦明时云南开化府新现寨(在今屏边西北)土舍、乌蒙乌撒东川镇雄怀德司(在今彝良)、蒙化直隶厅南涧土县丞、蒙化州(今巍山)土千夫长、蒗蕖州(今宁蒗)土知州均为阿氏,系彝族(253)。今为彝族姓(130)。 ⑧明清时云南永宁府土知州为阿氏,系蒙古族(253)。 ⑨清时贵州安顺府土司阿姓,始于明洪武年间(72)。 ⑩清时甘肃碾伯县(今青海乐都)土司阿氏,系蒙古人(72)。 ⑪清满洲八旗姓巴尔拉氏、乌扎库氏等后均改为阿氏(180)。今满族姓(181)。 ⑫鄂伦春族阿其格查依尔氏,汉姓为阿(190)。 ⑬达斡尔族德力根氏汉姓为阿(189)。 ⑭土(195)、傣(205)、羌等族均有此姓。【望】 河南(17,60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【人】 阿薄,北魏时鹅青之禆将(21)。阿其麟,明时代州人,嘉靖进士,知晋宁县(61)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分布很广: 今上海之松江县,安徽之贵池,河南之卢氏,山西之太原、长治、运城,甘肃之酒泉,永登,青海之天峻,新疆之塔城、布蝴津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彝、傣、土、藏、傈僳、达斡尔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 《姓氏考略》 注引 《风俗通》 曰: “伊尹为阿衡,支孙以官为氏。”伊尹,商汤时重臣,曾任主管教养的阿衡之职,其后代支系子孙或以 “”为氏。② 《魏书·官氏志》 载: 北魏阿伏干氏、阿单氏、阿贺氏等,并改为单姓 “”,则此当出自鲜卑族。③清代满族姓氏乌扎库氏、巴尔拉氏亦改为单姓“”,见 《满族姓氏录》。④当今,不少民族取名时以 “”字起首,如蒙古族或有名阿拉坦桑者,简而呼为阿拉坦。原为金库之意,后将其分为姓名两部分,而自谓姓 “”。⑤达斡尔族有 “阿尔丹” 氏。或取其首音谐“”而为单姓。⑥土族之阿姓为名字所改。明洪武三年 (1370年),元朝甘肃行省郎中失喇率部归附明朝,其孙名阿吉,后以阿为姓。一音ē。

唐代有阿光进; 明代有阿其麟,代州人,宁晋知县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郁原甄

    读音:yù yuán zhī郁原甄氏改为甄氏。(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)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,后改为甄氏。今中华书局标点本 《魏书·官氏志》 作 “郁都甄” (按: 《姓

  • 蔑兒吉解

    读音:Mièérjídǎi《姓氏词典》 收载,其注据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云:“蒙古族姓。元武宗时历官江浙、江西、河南等行省平章政事伯颜,姓此氏。”疑此即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所收之“默勒吉岱” (

  • 任己

    读音:Rénjǐ【源】 黄帝次妃方累氏长子体之后。长子曰白民、二子曰嘻,嘻生季格,季格娶任己氏生帝魁(15,21)。

  • 功曹

    读音:Góngcáo【源】 见《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》(63)。

  • 读音:bá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15,21)。罕见姓氏。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、《姓氏词典》俱引 《姓苑》收载,未详其源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注“拔” 云: “又写为 ‘茇’。” 由此可知: 茇、拔同

  • 读音:Jùn【源】 见《万姓统谱》(15,21)。【布】 江苏高淳(305)、武进(314)、安徽淮南(362)、甘肃永昌(392)、台湾新竹(68,261)、内蒙古宁城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 郡敬,明

  • 读音:Cí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见《中国姓氏大全》(91)。广东顺德有此姓(363)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河北之围场、甘肃之舟曲等地有分布。围场等地公安局提供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亦收载,未详其源。

  • 德篤勒

    读音:Dédǔlè达斡尔族姓氏。《中国人的姓名·达斡尔族》援引 《黑龙江志稿》 收载。或作德都尔、德杜尔、德敦,后改单姓“德”、“杜”。

  • 玄鳳

    读音:Xuánféng【源】 少昊之官,司分者也,后以为氏,见《万姓统谱》(63)。

  • 读音:jī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上海,山西之临汾、运城,新疆之布尔津,云南之大理等地有分布。乃汉族、白族姓氏。《中文大字典》亦收载。其注引 《奇姓通》云: “鸡鸣时,字子信,迁安人,正统中陕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