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诗词古文>刘克庄生平

刘克庄生平介绍

刘克庄(1187~1269)南宋诗人、词人、诗论家。字潜夫,号后村。福建莆田人。宋末文坛领袖,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,词风豪迈慷慨。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,官位最高,成就也最大。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,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。>>查看刘克庄的诗词古文

轶事:刘克庄王迈戏联轶事

  据宋周密《齐东野语》有载:宋朝蔡襄与陈亚互相友善。一日,以谑语嘲其名而出对。蔡出对:“陈亚有心终是恶。”陈应声对云:“蔡襄无口便成衰。”又有刘颁曾经戏谑王觌,而云:“公何故见卖?”王觌:“卖公直甚分文。”此例颇多,纯属巧谑。

  南宋时期,莆仙有二位爱国诗人。一是刘克庄(1187—1269),字潜夫,号后村居士。于宋淳祐六年(1246)特赐同进士出身,后兼国史院编修官。仙游王迈(1184—1248),字贯之,号臞轩,宋嘉定十年(1217)进士,官至知邵武军。刘与王是诗友,常以诗唱酬,互为调侃。

  《齐东野语》有载:宋杨平舟(栋)以枢椽出任莆阳太守。当时刘克庄与同乡刘希仁,俱以史官身份在故里定居。一日,群集莆仙诸多才子会宴。王迈以此借题出对助兴。出对为:“大编修,小编修,同赴编修之会”。因杨氏与刘氏同是编修,而等级不同。刘克庄当即而道:“欲属对不难,不可见怒”。王迈坦然表示见闻。刘应对云:“前通判,后通判,但闻通判之名”。因王迈有五次调升通判正官职未得,仅是副职。王迈又出对,是将刘克庄之名拆开戏对。对为:“十兄(克),二十年前何其壮(庄),二十年后何其不壮?”刘克庄遂即对曰:“二画(画),二十年前何其遇(迈),二十年后何其不遇?”联对熨贴善谑,传为美谈。

文学成就

词方面
  刘克庄论词,推崇辛弃疾、陆游,对辛弃疾评价尤高。他的词以爱国思想内容与豪放的艺术风格见称于时,在辛派词人“三刘”(刘克庄、刘过、刘辰翁)中成就最大,甚至被认为“与放翁、稼轩,犹鼎三足”(冯煦《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》)。〔贺新郎〕《送陈真州子华》、〔沁园春〕《梦孚若》、〔玉楼春〕《戏林推》等词,是他的代表作。或悲痛“长安不见”,或慨叹“功名未立”,诸如〔玉楼春〕《戏林推》中“男儿西北有神州,莫滴水西桥畔泪”等名句,爱国情深,沉郁苍凉,确乎“壮语亦可起懦”(杨慎《词品》)。此外,像〔鹊桥仙〕、《乡守赵寺丞生日》要求“更将补纳放宽些,便是个西京循吏”,直是以词为民请命,在别的词家中这样的作品是不多见的。刘熙载注意到刘克庄不屑于剪红刻翠,认为“后村〔贺新郎〕《席上闻歌有感》云:‘粗识国风《关雎》乱,羞学流莺百转,总不涉闺情春怨。’……意殆自寓其词品耶?”(《艺概》)但也有人认为他的词“直致近俗,乃效稼轩而不及者”(《词林纪事》引《历代诗余》录张炎语);“纵横排宕,亦颇自豪,然于此事究非当家”(《四库全书总目》)。这是偏颇之见。实际刘克庄也不乏清切婉丽之作,如咏海棠的〔卜算子〕、咏舞女的〔清平乐〕等词即是。其缺点在于有的作品思想内容比较消极颓丧,语言过于议论化、散文化。应酬的寿词太多,亦是一病。

散文方面
  刘克庄在诗、词之外,尚有不少散文著作。纪昀等人认为他的文章“文体雅洁,较胜其诗,题跋诸篇,尤为独擅”(《四库全书总目》),而在当时则以表制诰启见称(林希逸《后村先生行状》)。刘克庄生前曾自编文集,嘱林希逸为序,继有后、续、新三集,其季子山甫汇为《大全集》200卷。《四部丛刊》收《后村先生大全集》196卷,系影印抄本。词集有《宋六十名家词》本《后村别调》1卷,《□村丛书》本《后村长短句》5卷,今人钱仲联有《后村词笺注》4卷。

生平

  刘克庄(1187~1269) 南宋诗人、词人、诗论家。字潜夫,号后村。福建莆田人。宋末文坛领袖,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,词风豪迈慷慨。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,官位最高,成就也最大。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,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。初名灼,师事真德秀。宁宗嘉定二年(1209)补将仕郎,调靖安簿,始更今名。江淮制置使李珏任为沿江制司准遣,随即知建阳县。因咏《落梅》诗得罪朝廷,闲废十年。后通判潮州,改吉州。理宗端平二年(1235)授枢密院编修官,兼权侍郎官,被免。后出知漳州,改袁州。淳祐三年(1243)授右侍郎官,再次被免。六年(1246),理宗以其"文名久著,史学尤精",赐同进士出身,秘书 少监,兼国史院编修、实录院检讨官。景定三年(1262)授权工部尚书,升兼侍读。五年(1264)因眼疾离职。度宗咸淳四年(1268)特授龙图阁学士。第二年去世,谥文定。他晚年趋奉贾似道。谀词谄语,连章累牍,为人所讥。但他也曾仗义执言,抨击时弊,弹劾权臣。胡适先生在其所著的《白话文学史》说过,刘“有悲壮的感情,高尚的见解,伟大的才气”。林希逸《后村先生刘公行状》说当时人“言诗者宗焉,言文者宗焉,言四六者宗焉”,在南宋后期号称一代文宗。

  刘克庄早年与四灵派翁卷、赵师秀等人交往,诗歌创作受他们影响,学晚唐,刻琢精丽。他与江湖派戴复古、敖陶孙等也有交往,自言"江湖吟人亦或谓余能诗"(《跋赵崇安诗卷》)。"江湖社友犹以畴昔虚名相推让"(《刻楮集序》)。他的《南岳稿》曾被陈起刻入《江湖诗集》。但他后来不满于永嘉四灵的"寒俭刻削"之态,也厌倦了江湖派的肤廓浮滥,而致力于独辟蹊径,以诗讴歌现实。所以他的诗终于摆脱了四灵的影响,成就也在其他江湖诗人之上。他一生"前后四立朝",但时间都很短暂,多数时间被贬斥出守外郡,这样便扩大了眼界,接触社会面较为广阔,诗歌内容亦随着丰富起来。南宋后期,政治更加黑暗,国势江河日下,金人占领的淮河以北地区始终不曾收复,又逐渐受到崛起漠北的蒙古的入侵。作为一个关心祖国命运而又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的诗人,他只有"夜窗和泪看舆图"(《感昔二首》),感慨"书生空抱闻鸡志"(《瓜洲城》)。他有不少诗歌抒发忧时的孤愤:"忧时元是诗人职,莫怪吟中感慨多。"(《有感》)他痛心国土沦陷(《冶城》),悼惜大好河山遭受践踏破坏(《扬州作》),同情遗民的悲伤(《书事二首》其二),关怀战士的疾苦(《赠防江卒六首》)而向往于祖国的统一(《破阵曲》)。对于南宋王朝依靠"岁币"换取苟安的妥协投降路线,他极为愤慨(《戊辰即事》);对于文恬武嬉的腐败现象,他也作了深刻的揭露。如《绳伎》、《闻城中募兵有感二首》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有一组以边防为题材的歌行体诗歌,明显地模拟中唐"新乐府",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辛酸与统治者的奢侈骄横,具有很强的现实性。其中《卖炭图》叹息:"尽爱炉中兽,谁怜窑下人",与白居易《卖炭翁》也极其相似。他对陆游、杨万里很推崇,自述"初余由放翁入,后喜诚斋"(《刻楮集序》)。他晚年的不少诗活泼跳脱,就深得杨万里"诚斋体"的旨趣。可是他学陆游不免才力不逮,学诚斋又不免流于质俚浅露,因而其诗瑕瑜互见。他的《后村诗话》和一些论诗文字提出过一些很有价值的诗歌见解,比如批评当时贵理学而忽视诗歌特性,把诗写成押韵的语录讲义的风气,《后村诗话》论诗较能注意联系史事及作者生平。但他也有《先儒》一类语录式和《题何秀才诗禅方丈》一类颂偈式的诗歌,而且应酬叠和之作太多,率尔成章,不免疏于辞采,缺乏性情。“晚节颓唐,诗亦渐趋潦倒”(《四库全书总目》)。

  刘克庄生前曾自编文集,嘱林希逸为序,继有后、续、新三集,其季子山甫汇为《大全集》 200卷。《四部丛刊》收《后村先生大全集》196卷,系影印抄本。词集有《宋六十名家词》本《后村别调》 1卷,《□村丛书》本《后村长短句》 5卷,今人钱仲联有《后村词笺注》4卷。

  刘克庄是最早的《千家诗》编选者, 他的《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》曾作为《四库全书》未收书编入《宛委别藏》。然而刘克庄的《千家诗》并非启蒙类读物,,后来广泛流传的《千家诗》,多题为南宋谢枋得选注、清王相增补修订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吴起

    吴起(前440年-前381年),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、政治家、改革家,兵家代表人物。卫国左氏(今山东省定陶县,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)人。吴起一生历侍鲁、魏、楚三国,通晓兵家、法家、儒家三家思想,在内政、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。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;仕魏时屡次破秦,尽得秦国河西之地,成就魏文侯的霸业;仕楚时主持改革,史称“吴起变法”,前381年,楚悼王去世,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。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“孙吴”,《吴子》与《孙子》又合称《孙吴兵法》,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
  • 庞德公

    庞德公,字尚长,荆州襄阳人,东汉末年名士、隐士。庞德公与当时徐庶、司马徽、诸葛亮、庞统等人交往密切。庞德公曾称诸葛亮为"卧龙",庞统为"凤雏",司马徽为"水镜",被誉为知人。对诸葛亮、庞统等人早年影响较大,并得到诸葛亮的敬重。庞德公最后隐居于鹿门山,采药而终。

  • 周舍

    (469—524)南朝梁汝南安成人,字升逸。周颙子。博学精义理。起家齐太学博士。入梁,召拜尚书祠部郎,礼仪损益,皆自舍出。累迁尚书吏部郎、太子右卫率、右卫将军。国史诏诰,军旅谋谟,皆兼掌之。预机密二十余年。性俭素,如布衣之贫者。官至右骁骑将军。

  • 殷淡

    南朝宋陈郡长平人,字夷远。才士。历黄门吏部郎,太子中庶子、领步兵校尉。孝武帝时以文章见知。文帝章太后庙祭祀缺乐章,淡奉武帝命为著新歌。

  • 郑鲜之

    ( 364—427)南朝宋荥阳开封人,字道子。郑浑玄孙。起家桓伟辅国主簿。刘裕起兵,累迁右长史,转奉常。性刚直不阿,初刘裕任晋相,时或谈论,人不敢难,惟鲜之未尝宽假,要裕理屈,然后置之,时人谓为“格佞”。及刘裕代晋为宋武帝,迁太常、都官尚书,在帝坐,言无所隐,人甚惮之。卒官尚书右仆射。

  • 杨坚

    (541—604)隋朝创建者。弘农华阴人,小字那逻延。杨忠子。北周时袭父隋国公爵。女为北周宣帝皇后。任丞相,总揽朝政。旋废静帝而杀之,自立为帝,建立隋朝。开皇七年亡后梁,九年灭陈,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三百年分裂局面,统一全国。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,改革官制、兵制,以考试选拔人才,废除九品中正制,各项措施于后代影响较大。仁寿四年病重,为太子杨广所杀。在位二十四年。

  • 邵亨贞

    邵亨贞(1309~1401)元代文学家。字复孺,号清溪。云间(今上海松江)人。曾任松江训导。邵亨贞生当元、明之际,入明后生活近30年。终于儒官,足迹不出乡里。著有《野处集》4卷、《蚁术诗选》1卷、《蚁术词选》4卷。

  • 邹梦皋

    邹梦皋,字赞元,号雨洲。江苏无锡人。乾隆壬申举人,以仲子邹炳泰贵,高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。

  • 赵玉坡

    赵玉坡,字荆峰,朝鲜人。

  • 乔知之

    乔知之,唐(公元?年至六九七年)名不详,同州冯翊人。生年不详,卒于唐武后神功元年。与弟侃、备并以文词知名,知之尤有俊才,所作诗歌,时人多吟咏之。武后时,除右补阙。迁左司郎中。有婢名窈娘,美丽善歌舞,为武承嗣所夺。知之怨惜,因作绿珠篇以寄情,密送于窈娘。窈娘感愤,投井自杀。承嗣于衣带中见其诗,大恨,因讽酷吏罗织诛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