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诗词古文>刘辰翁生平

刘辰翁生平介绍

刘辰翁(1233.2.4—1297.2.12),字会孟,别号须溪。庐陵灌溪(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)人。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。景定三年(1262)登进士第。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,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,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《须溪先生全集》,《宋史·艺文志》著录为一百卷,已佚。>>查看刘辰翁的诗词古文

文学成就

  刘辰翁生前著述甚丰,但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的方面。他生逢宋、元易代之际,愤权□误国,痛宋室倾覆,满腔爱国热忱,时时寄于词中。在南宋末年的词人中,他的爱国思想与民族情绪反映得最为强烈,是辛弃疾一派的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者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称他"于宗邦沦覆之后,□怀麦秀,寄托遥深,忠爱之忱,往往形诸笔墨,其志亦多有可取者"。这是对刘辰翁为人和词作的思想内容的正确评价。《历代诗余》引张孟洁的话说:"刘辰翁作《宝鼎现》词,时为大德元年(元成宗年号,公元1297年)。自题曰:'丁酉元夕',亦义熙旧人(按:指陶渊明)只书甲子之意。"在刘辰翁的词中,凡属书甲子的词,都是暗示自己不承认元朝的统治,感怀时事、追念故国的作品。他的最有价值的作品,就是这些感怀时事的爱国词。还在南宋亡国之前,他的某些词就强烈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。如〔六州歌头〕一阕,题为《乙亥二月,贾平章似道督师至太平州鲁港,未见敌,鸣锣而溃。后半月闻报,赋此》。这首词是就恭帝德□元年(1275)贾似道丧师败绩之事,直接抨击当时的腐败政治,对□臣误国表示了极度的痛恨。尽管国事已不可收拾,他仍怀有报国杀敌的壮志,如〔念奴娇〕写道:"吾年如此,更梦里,犹作狼居胥意。"但他更多的爱国词则是写于宋亡之后,结合自己"乱后飘零独在"(〔临江仙〕)的身世,抒发对故国、故土的眷念与哀思。如作于德□二年(1276)暮春的〔兰陵王〕《丙子送春》即是沉痛悼惜当年二月临安陷落,宗社沦亡的佳作。此词通篇采用象征手法,用"春去"暗喻南宋的灭亡。清人陈廷焯指出,此词"题是'送春',词是悲宋,曲折说来,有多少眼泪"(《白雨斋词话》)。由于写得字字血泪,沉痛感人,这首词常被后人视为刘辰翁最有代表性的作品,以致厉鹗论词绝句有"送春苦调刘须溪"之句(《樊榭山房集》卷十二)。

  刘辰翁常常通过描写时令相代、景物变迁来寄寓亡国哀思。他在许多词中反复写元夕、端午、重阳,反复写伤春、送春,追和刘过的〔唐多令〕《重过武昌》至七首之多,这些都不是伤春悲秋的滥调,而是深切地表达了作者眷恋故国故土的愁怀。如〔永遇乐〕词,小序云:"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〔永遇乐〕,为之涕下。今三年矣。每闻此词,辄不自堪,遂依其声,又□之易安自喻。虽辞情不及,而悲苦过之。"词中写李清照怀念"宣和旧日",但尚及"临安南渡,芳景犹自如故",而他所面临的却是"江南无路"、"春事谁主"的亡国之境了。因而此词较之李清照词,的确"悲苦过之"。又如题作《春感》的〔柳梢青〕,通过对故都美丽风光的追恋和对眼前"笛里番腔,街头戏鼓"的憎恶,表达了与〔永遇乐〕、〔兰陵王〕等一致的情感。

  刘辰翁词不同于其他南宋遗民的一味掩抑低徊、凄凄切切,而是表现出一种英雄失路的悲壮感情。他的思想境界比同辈为高,而在艺术表现上则喜用中锋突进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奔放的感情,既不流于隐晦,也不假手雕琢,真挚自然,流畅生动,因而格外具有感人的力量。他的词能于沉痛悲苦中透发出激越豪壮之气,如〔霜天晓角〕中的"老来无复味,老来无复泪",〔莺啼序〕中的"我狂最喜高歌去,但高歌不是番腔底",〔忆秦娥〕中的"百年短短兴亡别,与君犹对当时月。当时月,照人烛泪,照人梅发"等等。所以况周颐说:"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,情辞跌宕似遗山。有时意笔俱化,纯任天倪,意态略似坡公。"(《蕙风词话》)

  刘辰翁的诗文则"专以奇怪磊落为宗,务在艰涩其词,甚或至于不可句读"(《四库全书总目》)。酬贺之诗,连篇累牍,显得冗长浅薄。个别篇章如《春晴》写"江柳长天草色齐,新晴何物不芳菲;无因化作千蝴蝶,西蜀东吴款款归",稍具情韵,兼含寄托。他在《陈生诗序》中曾认为诗歌题材原很广泛,触景感怀,无不可以成吟,又指出"有能率意自道,出于孤臣怨女之所不能者,随事纪实,是称名家"(《须溪集》),但自己却没能做到。他又是一位文学评论家,批点评选古人诗文有10种之多。评点王维、杜甫、陆游等人的作品,时有中肯之处。但他喜欢标新立异,常常失之尖刻和琐屑。尤其评杜诗每每舍其大而求其细。对同时代人汪元量的诗作,亦有批点评选。

  有《须溪集》 100卷,久佚。清修《四库全书》时,采辑《永乐大典》所录记、序、杂考、诗、词等作,厘为10卷。仍以《须溪集》为名。其8卷、9卷、10卷收词,约 350来首。有《豫章丛书》本。朱孝臧《□村丛书》有《须溪词》1卷,补遗1卷。

介绍

刘辰翁,庐陵(今江西吉安)人。幼年丧父,家贫力学。景定元年(1260)至临安,补太学生。理宗景定三年(1262)廷试对策,因触忤权□贾似道,被置进士丙等,由是得鲠直之名。后因亲老,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。度宗咸淳元年(1265)曾出任临安府学教授。咸淳四年在太平州江东转运使江万里处任幕僚。德□元年(1275)五月,丞相陈宜中荐居史馆,辰翁辞而不赴。十月又授太学博士,其时元兵已进逼临安,江西至临安的通道被截断,未能成行。当年文天祥起兵抗元,辰翁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。宋亡以后隐居不仕,埋头著书,以此终老。

生平

  刘辰翁,字会孟,别号须溪。生于1232年十二月二十日(1233年2月4日),死于1297年正月二十日(2月12日)。庐陵灌溪(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)人。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。景定三年(1262)登进士第。因与权臣不合,以母老为由请为濂溪书院山长。景定五年,应江万里邀入福建转运司幕,未几,随江入福建安抚司幕。度宗咸淳元年(1265),为临安府教授。四年,入江东转运司幕。五年,为中书省架阁,丁母忧去。他对专权误国的贾似道不满。宋亡后,刘辰翁矢志不仕,回乡隐居,居家著作。

  清四库馆臣据《永乐大典》《天下同文集》等书所录,辑为十卷,另有《须溪先生四景诗集》传世。《新元史》卷二三七、《宋季忠义录》卷一六有传。存词300余首。其现存作品大致情况是:文249篇,诗205篇,词358篇,计812篇,数量仅为《须溪先生全集》的十分之一左右。

  刘辰翁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,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作方面。刘辰翁的词属豪放风格,受苏东坡、辛弃疾的影响很深。辰翁的词对苏辛词派既是发扬又有创新,兼熔苏辛,扬其之长,使词风有苏辛之色,又不流于轻浮,形成自己独有的清空疏越之气,对元明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

  刘辰翁还是一个著名的文学批评家。他一生勤于批点,所掇点者为:《班马异同评》三十五卷、《校点韦苏州集》十卷、《批点孟浩然集》三卷、《批点选注杜工部》二十二卷、《评点唐王丞集》六卷等等。其词学批评思想,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。

  其生年据《须溪先生集》卷九《百字令》自注“仆生绍定之五年壬辰”,卒年据《天下同文集》卷三七《哭须溪墓》,元成宗大德元年卒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周公旦

    周公,姬姓,名旦,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,周武王姬发的弟弟,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,并制作礼乐。因其采邑在周,爵为上公,故称周公。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,被尊为“元圣”和儒学先驱。

  • 邹阳

    邹阳(约公元前206年—公元前129年),临淄(今山东淄博)人,是西汉文学家。汉文帝时,是吴王刘濞门客,以文辩著名于世。吴王阴谋叛乱,邹阳上书谏止,吴王不听,因此与枚乘、严忌等离吴去梁,为景帝少弟梁孝王门客。邹阳“为人有智略,慷慨不苟合”,后被人诬陷入狱,险被处死。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,表白自己的心迹。梁孝王见书大悦,立命释放,并尊为上客。邹阳有文七篇,现存两篇,即《上书吴王》、《于狱中上书自明》。

  • 温峤

    (288—329)东晋太原祁县人,字太真。博学能属文。尝从姨夫刘琨讨石勒、刘聪。元帝建武元年,奉劝进表南下,见元帝,为帝及朝士推重。明帝立,拜侍中,参预机密。出为丹杨尹。王敦反,率师讨平之。成帝咸和初为江州刺史,镇武昌,有惠政。预讨苏峻、祖约,封始安郡公,拜骠骑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。寻卒,谥忠武。

  • 卢纶

    卢纶(739年—799年),字允言,河中蒲州(今山西永济县)人。唐代诗人,大历十才子之一。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,遇乱不第;唐代宗朝又应举,屡试不第。大历六年,经宰相元载举荐,授阌乡尉;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,秘书省校书郎,升监察御史。出为陕州户曹、河南密县令。之后元载、王缙获罪,遭到牵连。唐德宗朝,复为昭应县令,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,官至检校户部郎中。不久去世。著有《卢户部诗集》。

  • 邹补之

    衢州开化人,字公兖。受业朱熹、吕祖谦之门。孝宗淳熙间进士。累官通判江宁府。有《春秋语孟注》、《兵书解》、《宋朝职略》等。

  • 元吉

    吉,字文中,太原大侠也。报雠市上,吏求捕,更杀吏,走太行谷中。会以赦,归乃绝。尝与游者三年,通左氏、史记,家益贫,至元甲子从戍,开平道卒。

  • 兰楚芳

    兰楚芳,也作蓝楚芳,西域人。官江西元帅。“丰神英秀,才思敏捷”。(《录鬼簿续编》)在武昌(今属湖北省)时常与刘廷信赓和乐章,人多以元、白拟之。明·朱叔《太和正音谱》评其词“如秋风桂子”。入明皈依佛门(据谢应芳《龟巢集·方外交疏贺兰楚芳住法济寺》)。

  • 张回

    字仲昌,椒之子。初能言,即问道是何物,众不能答,概然失笑而叹。五岁欲传经籙,父曰∶“且读儒书。”对曰∶“祖书不读,读他书何为?十岁嗣教,能辟谷导引之道,日行数百里,后入青城山不知所终,元至正十三年赠“玉清辅教弘济真君”。

  • 钱龙惕

    钱龙惕(1609一?)虞山诗派重要遗民诗人。字夕公,号子健,又号芦乡子、鲈乡渔父等。牧斋侄子。40岁后改名贪,字弗乘。明诸生,有时名,屡踬场屋,遂谢去举业,刻意为诗。布衣终老,穷年焦思。诗“原本温、李,旁及于子瞻、裕之”。为虞山诗派中重要一员。

  • 邹鸣鹤

    邹鸣鹤(1793-1853),字孚庵,号钟泉,江苏无锡人。华蘅芳岳父,道光进士。长期任职河南。历官知县,兰仪亭河工同知、知府、道员。治理黄河,参加祥符、中牟等河务工程。咸丰元年(1851)升广西巡抚与太平军战于桂林,战败被革职。回本籍,守江宁城,咸丰三年(1853年)城破被杀。著有《世忠堂文集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