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诗词古文>蒲宗孟生平

蒲宗孟生平介绍

蒲宗孟(1022-1088年),字传正,阆州新井(今四川南部西南)人。仁宗皇祐五年(1053)进士(《郡斋读书志》卷一九《蒲左丞集》),调夔州观察推官。治平年间,发生了水灾和地震。蒲宗孟上书斥责朝中的大臣,后宫和宦官。神宗熙宁元年(1068)召试学士院,为馆阁校勘。六年,进集贤校理(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二四六),同修起居注、知制诰,转翰林学士兼侍读。元丰六年(1083),出知汝州,加资政殿学士,徙亳、扬、杭、郓州。哲宗元祐三年(1088),御史劾在郓为政惨酷,夺职知虢州(同上书卷四二七)。>>查看蒲宗孟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  蒲宗孟初为官时,任观察推官,后调入朝中任著作郎,在馆阁中校正文书、档案,制定各种制度。不久又到集贤殿校勘整理书籍。

  那时,朝廷在专管财赋的三司新设置了一个官职,叫账司,这是财政部门一个重职务,待遇很丰厚而权势也很重。许多人都想得到这个职务,于是不少人到处钻营,拉关系,行贿赂,蒲宗孟却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似的。可是执掌三司的大臣把任命的意见报告皇上后,皇上却下旨把这个职务授与了蒲宗孟。蒲宗孟在任这个职务期间,曾被皇上派往湖南一带的荆湖北路、荆湖南路察访民情。蒲宗孟到了那里,了解到那里连年遭受灾害,收成很差,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,特别是辰州、沅州的情况更为严重。于是蒲宗孟将灾情迅速上奏朝廷,并申请免去辰州、沅州的役钱和荆湖南路的丁赋。朝廷批准了他的申请,那里的人民才松了一口气。

  当时王安石进行改革,推行新法。蒲宗孟积极支持王安石的革新运动,并参与制定了"手实法"。这项新法的内容是:国家把百姓的家产分为五等,每等都规定了具体的标准。老百姓根据自己的田地、房屋、牲畜、货物等申报自己应占的等级,然后根据财产等级确定应该交纳的赋税。这一来,贫穷的人家就可以少交一些赋税,富豪人家就要多交赋税。富豪们如果隐匿自己的财产,允许群众检举揭发。这种新法,对穷苦百姓是有好处的。

  有一次,神宗皇帝和身边的大臣谈论政事时,感叹人才缺乏。蒲宗孟说:"现在的人才很难得,而已有的人才,又被司马光邪说毁掉了一半。"蒲宗孟这样说,可是神宗皇帝却不以薄宗孟的话为然。

成就

  蒲宗孟还参加过给皇帝修起居注和修国史的工作,后又升为翰林学士兼待读。翰林学士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,待读是给皇帝讲学的,都是非常接近皇帝的职务。有一天,神宗对蒲宗孟说:"翰林学士的职务很清高,又很接近君主,不是其他官员能比的。"于是赏赐蒲宗孟官服上佩戴金鱼。学士在官服上佩戴金鱼,是从薄宗孟开始的。在蒲宗孟任翰林学士兼待读期间,枢密都承旨张诚一很放肆专横。他的地位在学士之上,更加接近皇帝和经常参与重大政事。他经常假借皇帝有什么旨意来威胁其他官员,蒲宗孟觉察到这一点,就到皇帝跟前问皇上究竟有没有这些旨意,结果都是假的。皇上从这件事看出了蒲宗孟这个人刚正不阿,于是加封他为尚书左丞,后来,又升迁他为资政殿学士。

  蒲宗孟晚年,出任过豪州、杭州、郓州知府。郓州在今山东,靠近梁山泊,历来多强盗。蒲宗孟到了那里,严厉打击盗匪,终于把盗匪治理得差不多了。但是,蒲宗孟的措施也太残忍了一些,即使是一些小偷小摸的人,只要被抓住了,也要将其脚筋割断,而且有时候并没有把情况完全弄清楚,冤枉好人的时候也是有的。因此,史书上批评他"为政惨酷"。

  蒲宗孟最后任河中知府,到任后不久就病死在任上。蒲宗孟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友善,将其妹许与周敦颐为妻。

  蒲宗孟善于读书,学问也是很高的。他经常告诫子弟:"寒可无衣,饥可无食,书不可一日无。"他著有文集50卷,奏议20卷,今己失传。他还在家乡修了一座"清风楼"专门藏书,供后人诵读,这是南部县最早的私人图书馆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刘苍

    (?—83)东汉宗室。光武帝子。母阴后。建武十七年封东平王。少好经书。明帝即位,拜骠骑将军,位在三公之上。曾上奏谏明帝勿春猎妨农事。帝从之。后自以至亲辅政,声望日重,意不自安,乞退就国。章帝即位,苍受尊重恩礼,逾于前世,诸王莫与为比。朝廷每有疑政,辄遣使咨询,苍悉心以对,多被采纳。卒谥宪。

  • 张琳

    五代时许州人。唐末官眉州刺史,修通济堰,溉田一万五千顷,民被其惠。后仕前蜀王建为永平节度判官。未几,以节度副使将兵平东川。累功至武信军节度使。

  • 杨修

    唐同州冯翊人。杨发子。宣宗大中元年进士。官终殿中侍御史。有俊才,尤能为歌诗。发兄弟四人,乘与诸群从皆以文学登高第,时号“修行杨家”。

  • 史达祖

    史达祖1163~1220?年,字邦卿,号梅溪,汴(河南开封)人。一生未中第,早年任过幕僚。韩侂胄当国时,他是最亲信的堂吏,负责撰拟文书。韩败,史牵连受黥刑,死于贫困中。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,其中不乏身世之感。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,这一部分的北行词,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。今传有《梅溪词》。存词112首。

  • 王俊彦

    王俊彦,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佐父。进士,仕至太平州学教授。事见《渭南文集》卷三四《尚书王公(佐)墓志铭》。

  • 鲍皋

    鲍皋(1708—1765),清朝江苏镇江丹徒人,字步江,号海门。国子生。乾隆初,举博学鸿词,不就。壮岁游姑苏、武林,客淮扬间,晚年颓放。善画,尤以诗赋名。沈德潜尝称其与余京、张曾为“京口三诗人”。

  • 王鑨

    王鑨,字子陶,孟津人。贡生,历官山东提学道按察司佥事。有《大愚集》。

  • 周宸藻

    浙江嘉善人,字端臣,号质庵。顺治十二年进士。由庶常改御吏,屡陈时务,皆切中弊要,巡两淮盐课罢归。工诗擅书,有《柿叶斋诗集》等。

  • 郑祥和

    郑祥和,永春州人。岁贡生。清同治四年(1865)署淡水厅训导

  • 德元

    德元,字讷园,长洲人。有《来鹤庵诗草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