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诗词古文>郝大通生平

郝大通生平介绍

郝大通(公元1149--1212)名璘,字太古,号恬然子,又号广宁子,自称太古道人,法名大通。宁海(今山东牟平)人。自幼通读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列子》,犹喜《易经》,洞晓阴阳、律历、卜筮之术。不慕荣仕,禀性颖异,厌纷华而慕淡雅,渐隐以卜筮自晦。金大定七年(公元1167年)(一说大定八年,公元1168)皈依全真教,大定十五年于沃州行乞时突有所悟,于桥下苦修六年,人称“不语先生”。九转功成后,往北传教。>>查看郝大通的诗词古文

人物生平

  初始时期

  大定七年(1167)重阳自关西到宁海,见大通资禀高古,所习不凡,便欲感发点化他。于是背肆而坐,请大通占卜,大通说:“请先生回头。”重阳说:“你为什么不回头?”大通颇感惊异,起身作礼,邀重阳赴他处闲话。第二天晚在朝元观,大通献诗云:“同席诸君乐太古,未明黑白希夷路,今朝得遇达人吟,伏望先生垂玉句。”重阳答道:“口爱郝公通上古,口谈心非神仙路,足间翠雾接来时,日要先生清静句。”大通看后,得意而归。从此来往亲密。因有老母,未即入道。

  第二年,母亲去逝,大通于是离家,于三月跟从重阳到昆仑山烟霞洞,焚香敬谒,请列门弟,甘洒扫之役。重阳于是赐名:璘,号恬然子,又解衲衣撕去其袖而给他。说:“不要担心无袖,你当自成。”这大概是传法寓意。

  九年(1169),宁海有人构建金莲堂请重阳,重阳挈邱刘等众前去居住。大通携瓦罐乞食,不小心触碎瓦罐,重阳又另授一罐,且题颂其上云:“扑碎真灰罐,却得害风观,直等悟残余,有个人人唤。”马、谭、刘、邱四师跟从重阳西去,留大通与王玉阳留居铁查山。

  发展时期

  十一年(1171)大通听说重阳登仙,四子已入潼关,于是西游寻访。十二年(1172)葬重阳祖师于祖庭,大通欲与四子同庐墓侧,长真激将他说:“跟随别人脚跟转,能了道吗?”。第二天辞别,到歧山奇遇神人传授《易》之大义。

  十三年(1173)过大庆关东行,翱翔于赵魏之间,十五年岁乙未(1175)乞食于沃州,才悟重阳密语,涣然开发,于是在石桥下默然静坐,饥渴不求,寒暑不变,人馈则食,不馈则不食。虽有人侮狎戏笑也不发怒。常被儿童游戏叠砖石为塔于头顶,嘱咐他不动,大通头竟然不侧。河水泛溢而不动,也不伤。如是缄口不言,身如槁木而心似死灰过了六年,世人呼他“不语先生”。如此水火颠倒,阴阳和合,九转之功遂成,于是忻然而起,杖履北游,盘桓于真定之间,真定少尹郭长倩前来拜谒,竟一顾而不可得,嗟异离去。

  二十二年(1182)大通又与神人遇,受大《易》秘义,自此为人言未来事不差毫发。到阳居观,升堂演道,远近来听者,常数百人,大通阐化十方,专以利物度人为己任。曾经作《悟南柯》示众云:“地肺重阳子,昆仑太古仙,二人结约未生前,托居凡世飞下大罗天。共阐玄元教,行藏度有缘,奈何不悟似流泉,别后相逢,再约一千年。”

  后到咸平,与高士王贤佐同游,贤左右相从者也常十数人,占筮之应,十中八九,却比不上大通的灵验。于是众人拜请大通为师,大通传授秘义。贤佐因之此名动阙庭。

  巅峰时期

  明昌初(1190)东归宁海。一天欲要作图,遽索纸笔,其徒范园曦说米粥已熟,请食后再画。大通说:“赶快拿纸笔来,我正得意,没时间食粥。”笔入手,布纸挥染,疾若风雨,不一会作成三十三图,其旨意都是天人之蕴奥,古贤之未发者。还有天长预告候子真之火,恩州夜入王镇国之梦,人之休咎,道之行否,兵革所临之期,凡有言之于其前,莫不验之于其后,史馆张邦直子中所谓惊动人之耳目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荀子

    荀子(约公元前313年-公元前238年),名况,字卿,华夏族(汉族),战国末期赵国人。著名思想家、文学家、政治家,时人尊称“荀卿”。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,因“荀”与“孙”二字古音相通,故又称孙卿。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,后为楚兰陵(位于今山东兰陵县)令。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,提倡性恶论,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‘性善说’比较,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。

  • 刘熊渠

    刘熊渠,是汉朝宗室,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孙子。父亲是舂陵节侯刘买,他承袭舂陵侯的爵位。他死后,谥号戴,舂陵侯的爵位由长子刘仁继承。他的庶子苍梧太守刘利是更始帝刘玄的祖父。他的弟弟郁林太守刘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曾祖父。

  • 谢庄

    谢庄(421-466),字希逸,南朝宋文学家。陈郡阳夏人(今河南太康县),出生于建康。他是谢弘微的儿子,大谢(谢灵运)的族侄。七岁能作文,二十岁左右入仕,在东宫任过洗马、中舍人。稍后,在江州任庐陵王刘绍南中郎咨议参军。元嘉二十六年(449),又随雍州刺史随王刘诞去襄阳,领记室。次年,北魏使者在彭城和刘宋谈判,曾经问起谢庄的情况,可见其声名远布。以《月赋》闻名。由于历仕宋文帝、宋孝武帝、宋明帝三朝,官至中书令,加金紫光禄大夫,故世称“谢光禄”。

  • 徐孝嗣

    (453—499)南朝齐东海郯人,字始昌,小字遗奴。徐湛之孙。袭封枝江县公。得宋孝武帝爱,尚康乐公主拜驸马都尉。入齐为吴兴太守,有能名。转吏部尚书、右军将军,领太子左卫率,颇受信任,台阁之事多以委之。武帝死,因助萧鸾即帝位有功,为尚书令。明帝死,受遗诏辅新主政,以东昏失德,谋行废立,议不能决,被毒死。谥文忠。

  • 徐彦伯

    徐彦伯(?—714),名洪,以字行,兖州瑕丘人。七岁能为文,对策高第。调永寿尉,蒲州司兵参军。时司户韦暠善判,司士李亘工书,而彦伯属辞,称河东三绝。屡迁给事中,预修《三教珠英》。由宗正卿出为齐州刺史,移蒲州,擢修文馆学士、工部侍郎,历太子宾客卒。

  • 周元范

    生卒年不详。句曲(今江苏句容)人。曾与白居易唱和,张为《诗人主客图》列为广大教化主白居易之及门。事迹见《唐诗纪事》卷五六。《全唐诗》存诗1首,断句2联。《全唐诗逸》补诗1首,断句2联。

  • 李纯甫

    (1185—约1231)金弘州襄阴人,字之纯。初工词赋,后治经义。章宗承安二年经义进士。两次上疏,策宋金战争胜负,后多如所料。荐入翰林。宣宗时,不受权相术虎高琪荐擢,以母老为辞,官至京兆府判官。学术文章为后进所宗。中年即无仕进意,旋即归隐,日与禅僧士子游,以文酒为事。虽沉醉,亦未尝废著书。有《中庸集解》、《鸣道集解》等。

  • 刘崧

    (1321—1381)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,原名楚,字子高。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,授兵部职方司郎中,迁北平按察司副使。坐事谪输作,寻放归。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,擢吏部尚书。寻致仕归。次年,复征为国子司业,卒于官。谥恭介。博学工诗,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。有《北平八府志》、《槎翁诗文集》、《职方集》。

  • 郑旻

    郑旻,字世卿。揭阳人。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(一五五六)进士。初授兵部主事,历武选郎中。出守大名、归德,累官至贵州布政使。卒于官。著有《峚山谈言》、《裒拙集》。清温汝能《粤东诗海》卷二九、清吴道镕《广东文徵作者考》卷四等有传。

  • 钟启韶

     广东新会人,字凤石。乾隆五十七年举人。工诗,喜吹笛,自号笛航生。诗有风韵。有《读书楼诗钞》、《笛航游草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