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希迁
(?—791)唐僧。端州高要人,俗姓陈,号石头和尚。在曹溪薙染,得法于青原。衡山有石状如台,乃结庵其上。穆宗长庆中敕谥无际大师。有《参同契》。
- 卢梅坡
卢梅坡,宋朝末年人,具体生卒年、生平事迹不详,存世诗作也不多,与刘过是朋友,以两首雪梅诗留名千古。
- 胡旦
胡旦(955-1034年),渤海(今山东惠民)人,字周父,喜读书,少有才学,善于文辞。北宋太宗大平兴国三年(978)戊寅科状元。后因上《河平颂》,议论时政,忤怒太宗,贬为殿中丞。后来,胡旦又上《平燕议》,建议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,受太宗赏识,起为左补阙,复值史馆,迁修撰,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知制诰。
- 王庭珪
王庭珪(1079~1171)字民瞻,自号泸溪老人、泸溪真逸,吉州安福(今属江西)人。性伉厉,为诗雄浑。乾道八年(1172)病逝,终年92岁,去世后葬于安福县山庄乡下沙村长甫村后山腰,胡铨撰写墓志铭碑。王庭珪是两宋之交的重要诗人。他个性刚直,辞官归隐,曾因诗送胡铨而被贬辰州。靖康之变而后他表现出对国家忧患和民生疾苦的极大关注,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,诗文词创作都取得了较高成就。
- 孔夷
孔夷,北宋哲宗年间(公元1086-1100年)的著名词人。字方平,汝州龙兴(今属河南宝丰)人。学者孔旼之子。北宋哲宗元祐间隐士,隐名鲁逸仲。孔夷深受父亲孔旼的影响,终生不求仕进,唯以诗酒自娱。隐居滍阳(今河南),与李廌为诗酒侣,自号滍皋渔父。与李荐、刘攽、韩维为友。王灼《碧鸡漫志》卷二称其与侄孔处度齐名。黄升赞其“词意婉丽,似万俟雅言”(《花庵词选》)。《全宋词》录其词三首。事见《咸淳临安志》卷六六。
- 张鎡
张鎡,字功甫,原字时可。因慕郭功甫,故易字功甫。号约斋。居临安,卜居南湖。循王张俊之曾孙。隆兴二年(1164),为大理司直。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。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,迁司农寺丞。开禧三年(1207)与谋诛韩侂胄,又欲去宰相史弥远,事泄,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,卒于是年后。张鎡出身华贵,能诗擅词,又善画竹石古木。尝学诗于陆游。尤袤、杨万里、辛弃疾、姜夔等皆与之交游。《齐东野语》载“其园池声妓服玩之丽甲天下”,又以其牡丹会闻名于世。
- 刘崧
(1321—1381)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,原名楚,字子高。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,授兵部职方司郎中,迁北平按察司副使。坐事谪输作,寻放归。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,擢吏部尚书。寻致仕归。次年,复征为国子司业,卒于官。谥恭介。博学工诗,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。有《北平八府志》、《槎翁诗文集》、《职方集》。
- 严忠济
严忠济(?——1293),一名忠翰,字紫芝。长清(今属山东省)人。严实之子。元太宗时袭父职为东平路行军万户。从元世祖攻宋,有战功。至元二十三年(一二八六)授中书左丞,行江浙省事。其人仪表不凡,长于骑射,袭父职任东平路行军万户。元世祖忽必烈攻宋,忠济奉诏率兵进军,所战多捷。人千其威权太盛,被召还京。他治理东平时,让当地豪绅代属下和百姓缴纳所欠赋税。卸职后,豪绅们向他讨债,忽必烈听后为他偿还。至元二十三年,特授资德大夫中书左丞行浙江省事。因年老,辞不就。能曲,明·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将其列于"词林英杰"一百五十人之中。《金元散曲》录存其小令二首。
- 郑经
郑经(1642年10月25日—1681年3月17日),一名郑锦,字贤之、元之,号式天,昵称“锦舍”,籍贯福建泉州,延平王郑成功长子,台湾明郑时期的统治者,袭封其父延平王的爵位。郑经曾经多次参与郑成功的战事。郑成功病逝承天府时,郑经人在厦门,闻叔父郑袭准备继位消息,在周全斌襄助下,前来台湾弭平郑袭,自称“招讨大将军世子”。康熙二十年(1681年)3月17日,郑经于台湾承天府去世,终年40岁,谥号文王。
- 赵崇信
赵崇信,字继周,一字仲履。顺德人。明世宗嘉靖十四年(一五三五)进士,官至贵州按察司副使。著有《东台集》。清温汝能《粤东诗海》卷二三有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