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诗词古文>杜淹生平

杜淹生平介绍

杜淹(?-628年),字执礼,京兆杜陵(今陕西长安)人,唐朝宰相,隋河内太守杜征之子。杜淹出身于京兆杜氏,早年曾在隋朝为官,担任御史中丞,后效力于王世充,授为吏部尚书。投降唐朝后,被唐太宗引为天策府兵曹参军,文学馆学士。杨文干事件中受到牵连,被流放巂州。唐太宗继位后,杜淹回朝,授御史大夫,封安吉郡公,后以吏部尚书之职参议朝政,成为宰相。贞观二年(628年)病逝,追赠尚书右仆射,谥号为襄。>>查看杜淹的诗词古文

轶事典故

  杜淹曾举荐刑部员外郎郅怀道,并道:“怀道在隋朝担任吏部主事时便有清慎之名。当时炀帝下江都,百官都随声附和,唯独怀道反对。”唐太宗问道:“那你当时的意见呢?”杜淹答道:“我同意去。”太宗道:“对待君主应直言正谏,虽有冒犯也在所不顾。你既然认为郅怀道的意见正确,为什么反而不劝谏呢?”杜淹道:“我官职卑微,而且就算进谏皇帝也不会采纳,白白送死于事无补。”太宗道:“如果认为君主无道,为何还是要在他的朝廷做官?既然做官,又怎能不匡正他的过失?”

  太宗又笑问杜淹:“你在隋朝的时候,可以因为人微言轻不去进谏。那你后来在王世充的朝廷做官,为什么仍不劝谏?”杜淹道:“我劝谏过,他不肯采纳。”太宗道:“王世充如果修德从善,应当不会灭亡;他既然无道拒谏,你又怎能免祸?”杜淹无言以对。

  太宗再问:“你现在是宰相,还能极力劝谏吗?”杜淹道:“臣一定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,必极力劝谏。春秋时期,百里奚在虞国为官,虞国灭亡,后在秦国为官,却辅佐秦国称霸天下。臣一直以百里奚自比。”太宗大笑。

生平

早年经历

  杜淹年轻时聪慧明辨,学识广博,颇有美誉,与同乡韦福嗣是莫逆之交。他对韦福嗣道:“皇帝喜欢任用隐士,苏威便是在隐居是被征辟为美职。”因此一同隐居在太白山,其实是在沽名钓誉。隋文帝听闻,极为憎恶,将二人流放江南。后来,杜淹返回乡里,得到雍州司马高孝基的举荐,授为承奉郎,累迁至御史中丞。

归附唐朝

  武德二年(619年),杜淹成为王世充的太尉府官属。四月,王世充建立郑国,任命杜淹为吏部尚书,对他非常信任。当时,杜淹因与侄子杜如晦不睦,便在王世充面前进谗,致使杜如晦的兄长杜某(名不详)被杀。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在郑国为官,也遭到囚禁。

  武德四年(621年),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,杜淹作为郑国高官,被定为死罪。杜如晦以德报怨,向李世民求情,杜淹得以免死。后来,杜淹因久不升职,欲投靠太子李建成,被封德彝告知房玄龄。房玄龄知道杜淹擅长阴谋,害怕李建成得到他会对李世民不利,便举荐杜淹为天策府兵曹参军、文学馆学士。

  武德七年(624年),庆州刺史杨文干起兵叛乱,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矛盾加剧。唐高祖认为杜淹未能劝导李世民,致使其兄弟失和,将他和东宫属官王珪、韦挺一同流放巂州(今四川西昌)。李世民知道杜淹无罪,只是受到牵累而已,赠他黄金三百两。

担任宰相

  武德九年(626年),李世民继位,是为唐太宗。杜淹被召回朝中,授为御史大夫,封安吉郡公,食实封四百户。唐太宗知道杜淹熟知历代典制,让他主持东宫仪式簿领的裁订工作。

  贞观元年(627年),杜淹被任命为吏部尚书,参议朝政,成为宰相。他前后举荐四十余人,后都成为知名官员。当时,杜淹身兼二职,却无清廉之誉,又和勋臣长孙无忌不和,因此受到舆论的非议。

病重去世

  贞观二年(628年),杜淹患病,唐太宗亲自前去探望,并赏赐绢帛三百匹。同年十月,杜淹病逝,追赠尚书右仆射,谥号为襄。

家庭成员

祖父:杜业,北周豫州刺史。

父亲:杜征,隋朝河内太守。

儿子:杜敬同,官至鸿胪少卿,袭爵。

孙子:杜从则,曾任蒲州刺史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淮南小山

    西汉淮南王刘安的一部分门客的共称。今仅存辞赋《招隐士》1篇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“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”,《招隐士》当是其中仅存的1篇。此篇始见于东汉王逸的《楚辞章句》,题为淮南小山作,然而萧统《文选》则题刘安作。关于文章写作的背景,说法也不一。王逸说是小山之徒“闵伤屈原”之作,王夫之《楚辞通释》说是淮南小山“为淮南王召致山谷潜伏之士”而作,而不少研究者则以为是淮南小山思念淮南王的作品。

  • 陶宏景

    陶弘景(456年~536年),字通明,号华阳隐居,人称“山中宰相”,南朝梁时丹阳秣陵(今江苏南京)人。中国南朝齐、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、医药家、炼丹家、文学家,晚号华阳隐居,卒谥贞白先生。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。

  • 崔颢

    崔颢(hào)(704—754),汴州(今河南开封市)人,唐代诗人。唐玄宗开元十一年(公元723年)进士,官至太仆寺丞,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。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《黄鹤楼》,据说李白为之搁笔,曾有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”的赞叹。《全唐诗》收录诗四十二首。他秉性耿直,才思敏捷,其作品激昂豪放,气势宏伟,著有《崔颢集》。

  • 郭震

    郭震一般指郭元振。郭元振(656年-713年),名震,字元振,以字行,魏州贵乡(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)人,唐朝名将、宰相。郭元振进士出身,授通泉县尉,后得到武则天的赞赏,被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,又进献离间计,使得吐蕃发生内乱。唐玄宗骊山讲武,郭元振因军容不整之罪,被流放新州,后在赴任饶州司马途中,抑郁病逝。

  • 郑义真

    高宗时人。生平无考。《全唐诗》存诗1首。

  • 刘辰翁

    刘辰翁(1233.2.4—1297.2.12),字会孟,别号须溪。庐陵灌溪(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)人。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。景定三年(1262)登进士第。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,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,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《须溪先生全集》,《宋史·艺文志》著录为一百卷,已佚。

  • 张埜

    张埜,生卒年不详,延祐、至治年间在世。元词人。字野夫,号古山,邯郸(今河北邯郸)人。官至翰林修撰,作品收《古山乐府》。其父张之翰,号西岩老人,亦为词人。

  • 李延兴

    元末明初北平人,字继本。李士赡子,少以诗名。顺帝至正十七年进士,授太常奉礼,兼翰林检讨。元末兵乱,隐居不仕。河朔学者多从之,以师道尊于北方。入明,曾出典涞水、永清县学。有《一山文集》。

  • 郑敦复

    郑敦复,万州人。明世宗嘉靖年间贡生。任福州通判。事见清道光《万州志》卷二。

  • 张藻

    张藻,约活动于清雍正至乾隆(1723--1795)年间。字于湘,江南青浦(今上海市青浦区)人,张之顼女,母为才女顾若宪,幼承母教。尝咏梅云:“出身首荷东皇赐,点额亲添帝女装。”镇洋毕礼室,尚书毕沅之母,能诗词,学术渊纯。著有《培远堂诗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