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图鉴》。为叶上珠之别名,详该条。
唐代医官职称。共设4名,官阶从六品上。
证名。多因素性急躁,孕后血聚养胎,阴血益虚,肝火犯胃。症见呕吐苦水,或食入即吐,眩晕口苦等。宜清肝和胃,降逆止呕,用加味温胆汤(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枳实、竹茹、黄芩、黄连、麦冬、芦根、姜、枣)。
眼科病证。见清·佚名《眼科捷径》。即胬肉攀睛。详该条。
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。详十三指形条。
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三。即蠹疽。见该条。
见《泉州青草药》。为剪刀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眼的五轮之一,见《秘传眼科龙木论》,即黑睛。《银海精微》:“肝属木,曰风轮,在眼为乌睛。”主要指今之角膜。其疾病多与肝胆有关。详黑睛条。
见《广西药用植物名录》。为鸡蛋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指头晕目眩,突然跌仆之症。见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一。多因痰涎壅塞所致。症见头眩目花,突然跌倒,心神迷闷,牙关紧急,目睛上视等。治宜豁痰逐络为主。可用碧霞丹、辰砂天麻圆等方。参见急中风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