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广温疫论

广温疫论

书名。4卷,附方1卷。清·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。戴氏取《温疫论》予以增订、删改,辨明温疫伤寒之异,特别是早期症候的鉴别。卷1辨析气、色、脉、舌、神,辨时疫风寒在病因、受病、传经、兼症等方面的不同;卷2列表证症候32条;卷3列里证症候41条;卷4叙述汗、下、清、和、补等治法,并辨别由于温热余邪未尽所引起的种种后遗症等。所附《佛崖验方》1卷,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。本书后经乾隆年间郑奠一改名《瘟疫明辨》,内容并无改动;1878年陆懋修又将《广温疫论》加以删订补充,改名《广温热论》。清末何廉臣在《广温热论》基础上参考前人著作,综合印证,内容又有所补订,并将原书并为二卷,书名《重订广温热论》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木香破气散

    《杂病源流犀烛·脏腑门》卷二方。香附四两,乌药、姜黄各二两,炙甘草、木香各五钱。为末,每服二钱,盐汤送下。治中焦气滞,脘腹刺痛。

  • 胞衣不出

    见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三。即胞衣不下。详该条。

  • 风湿肿

    病证名。指风湿合邪而引起的通身水肿。《医宗金鉴·幼科杂病心法要诀》:“通身肿者,头面手足皆肿也。得病之由,内停湿饮,外感风邪,风湿相搏,水道不利,外攻肌肤而为肿也。”肿势严重的,用疏凿饮子以消水;症状

  • 针灸传真

    针灸著作。又名《绘图针灸传真名医刺法》。赵熙、孙秉彝、王秉礼合编。全书包括四种针灸著述:①《针灸传真》2卷,书中对于针灸手法及理论、治疗等根据作者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个人的见解。②《名医刺法》2卷,为抄录

  • 针灸纂要

    针灸著作。2册。吴炳耀撰,吴韵桐绘图。书成于1933年。上册论内景、阴阳、五行、诊法、经络、针灸法及各种病证的针灸取穴法;下册包括十四经的经穴分寸歌、循行歌、主病歌等,每经绘有精细的经脉经穴彩色图,图

  • 灯心

    见《圣济总录》。即灯心草,详该条。

  • 脾为涎

    出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。涎出于口,口为脾窍,故涎为脾液。参见五脏化液条。

  • 霍应兆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汉明。丹徒(今江苏镇江附近)人,旅居武进县。精于医术,行医四十年。著有《伤寒要诀》、《杂证全书》,已佚。

  • 张乃修

    【生卒】:1843~1905【介绍】:清末医家。字聿青。江苏无锡人。专心研究医术,晚年移居上海,1897年撰《张聿青医案》(1918年刊行)。

  • 饮子

    汤剂不规定时间冷服的称饮子。如《宣明论方》的地黄饮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