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

证名。出《灵枢·五味》。又称口渴。①指自觉口咽干燥之证。多因肺胃有热,津耗血少所致。也可因水湿、痰饮、瘀血阻滞,或脾虚不运,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,使津液不能上承而致肺胃有热者,渴喜冷饮,便秘溺赤,苔黄脉数。治宜清热泻火。选用麦门冬饮子、白虎汤、承气汤等。津液亏耗者,咽干口燥,烦热升火,舌干少津。治宜养阴生津。用六味地黄丸、增液汤、五汁饮等,热恋伤阴者,可用连梅汤。血虚者,多见于大失血及产后,头晕目花,面白唇淡,舌质淡,脉芤。治宜补血益气,用四物汤、当归补血汤等;水湿停留者,渴不欲饮,胸闷纳呆,腹胀肢肿,小便不利,苔腻脉濡。治宜祛湿利水,用胃苓汤、五皮饮等;痰饮内停者,口渴胸闷,短气,吐痰涎,心下悸,或呕吐、反胃等。治宜温阳化饮,用小青龙汤、苓桂术甘汤、半夏茯苓汤等。瘀血内阻者,口渴而但欲嗽水不欲咽,唇萎,唇紫,脉涩。治宜活血祛瘀。用桃红四物汤、血府逐瘀汤等;脾虚不运者,口渴而稍饮即止,或喜热饮,四肢困倦,脉弱无力。治宜健运。用七味白术散、春泽汤等;肾阳虚衰者,口渴欲饮,饮一、二口即厌,或水入即吐出,恶寒肢冷,嗜卧,脉细。治宜温阳补肾。用金匮肾气丸、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等。口渴频饮,多食多尿者,为消渴病,详该条。②指口咽干燥而欲饮之症。《景岳全书·传忠录》:“凡病人问其渴否,则曰口渴。问其欲汤水否,则曰不欲……此口干也,非口渴也。”参见口干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散笑

    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刺疔捷法》。位于迎香穴下方,当鼻唇沟之中点处。主治鼻塞,面瘫,疔疮等。沿皮刺0.3~0.5寸。

  • 推拿广意

    见小儿推拿广意条。

  • 金钱癣

    病名。见朱仁康·《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》。指圆癣之形如古钱状者。详该条。

  • 痘疮

    病名。为急性发疹性传染病。又名天痘、天行痘,天疮、天花、天行发斑疮、疫疠疱疮、豌豆疮、登痘疮、百日疮、虏寄疮。由于发病有强烈的传染性,故名天行。因先见点,起胀,灌浆,如花发蕾;七日后收靥,脱痂,如花之

  • 鼻干无涕

    病证名。出《太平圣惠方》第三十七卷。肺气通于鼻主于涕,若肺脏有热,则津液干燥,所以鼻干无涕。如口干烦躁,夜卧不安者,宜木通散(木通、麦门冬、升麻、知母、***、甘草、杏仁、栀子仁)。

  • 益气生津

    补法之一。补气与养阴生津并用的治法。气津两虚,表现为汗出过多、肢体怠倦、气短懒言、口干作渴、舌质红干、脉虚或细,用生脉散之属,以益气敛汗,养阴生津。

  • 诊家直诀

    脉学著作,《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》之一。2卷。清·周学海撰。本书撷取《脉义简摩》、《脉简补义》之精要,综论脉象、指法及主病,并用对比的方式阐述二十四脉之脉象,又以八字真言(位、数、形、势、微、甚、兼、

  • 天门入虎口

    小儿推拿方法。操作方法有:①用一手拇指和食、中指相对,分别拿住小儿的虎口和掌根部天门穴,另一手握住肘部,进行摇动。有顺气作用。见《小儿按摩经》。②自小儿手掌八卦中的乾宫穴,经坎、艮部按至虎口处。有清脾

  • 文钱红

    见《陆川本草》。为锦地罗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聿修堂医学丛书

    日本·丹波元简及其子元胤、元坚所辑注的中国医药学著作,共12种,附小阪氏著作1种,计为13种。1884年杨守敬氏购得原板辑印,内容包括《素问识》、《难经疏证》、《伤寒论辑义》、《伤寒论述义》、《伤寒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