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即狗尾草,详该条。
藏医学著作,藏名《起瓦林谢》。十五世纪舒卡·年姆尼多吉著。全书不分卷。主要论述医学理论、药性及临床治疗的诀窍,有如一粒舍利衍生出无数要诀,故名。
见中国医学入门从书条。
书名。陈景岐编,刊于1934年。本书摘录《内经》和历代各家学说,分门别类汇辑而成。计有《诊脉入门》、《辨舌入门》、《药性入门》、《汤头入门》、《内经入门》、《金匮入门》、《伤寒入门》、《温病入门》、《
【生卒】:十八世纪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遵程。浙江海盐人。年轻时攻考科举,并读家藏医书,后行医,在当时以医术著名。所著《本草从新》(1757年)是对汪昂《本草备要》的增补;《伤寒分经》是对喻嘉言《尚论
见《广西本草选编》。为薯莨之别名,详该条。
书名。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组编选。本书对《金匮要略》原文论析较详,每篇有概说和结语,对篇内条文,一般有校勘、提要、词解、语译、浅释、选注、按语等部分。编写按中医理论体系广泛参考有代表性的各家注本,方药
病名。瘟疫的一种。以遍身红肿发块如瘤为特征。《伤寒温疫条辨》卷一:“疙瘩温,遍身红肿发块如瘤者是也。”证见遍身流走,病情危重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瘟疫源流》:“疙瘩瘟,发块如瘤,遍身流走,旦发夕死是也。”
阴毛。《灵枢·阴阳二十五人》:“血气盛则下毛莫长至胸,血多气少则下毛莫短至脐。”
五官之一。又名明堂。隆起于面部中央。上端连于额部,名为頞,又名山根、下极、王宫。前下端尖部高处,名为鼻准,又名准头、面王、鼻尖。鼻准两旁圆形隆起部分,名为鼻翼。鼻之下部有两孔,名为鼻孔。頞以下至鼻准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