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为金樱叶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灵枢·小针解》。又名职。四肢。见该条。
病名,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。《诸病源候论·小儿杂病诸候》较为全面地列举了各种小儿丹毒,此后历代文献沿袭引用并加以发展,其名称计有:胎热丹毒、赤游风、胎毒发丹、滞热丹毒、食滞丹毒、伤食发丹、赤丹、
①见《中药材手册》。为刘寄奴之别名。②见《江西草药》。为鹿茸草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三。即湿毒流注。详该条。
见《古今医统》指月经,详该条。
即鼻准。详该条。
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。
经验方。见《新编中成药手册》。茯苓、水蛭(滑石烫)、干漆(炭)、雷丸、大黄、僵蚕或蚕蛹(炒)、桃仁、黄连、牡丹皮、川乌、芫花(醋制)、橘红、五灵脂流浸膏。制成蜜丸,每丸重5克,每服1丸,1日2~3次,
病证名。见葆光道人《眼科龙木集》。谓至日暮则目视昏朦。属雀目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