缠豆藤
出《李氏草秘》。为菟丝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李氏草秘》。为菟丝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湖南药物志》。为秋鼠曲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温中祛寒。用温补药治疗脾胃虚寒的方法。常用方如温脾饮、理中汤等。
病证名。因足阳明胃经经气异常而致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胃足阳明之脉……,是动则病洒洒振寒,善呻,数欠,颜黑,病至则恶人与火,闻木声则惕然而惊,心欲动,独闭户塞牖而处,甚则欲上高而歌,弃衣而走,贲响腹胀,
元代医官职称。为中级官员,始设于1322年(至治二年),官阶从三品。
证名。出《外科正宗》。即五损。见该条。
恶即畏恶。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:“五脏所恶:肝恶风。”风气偏胜则肝风易动,眩晕抽掣,故恶风。
见《南宁市药物志》。为鸭舌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①经穴名,代号ST42。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别名会原、会骨、趺阳。属足阳明胃经。原穴。位于足背最高点,解溪穴下1.5寸,当第二、三跖骨与楔状骨间凹陷处。布有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,深层为腓深神经,并有
经外奇穴别名。见《中国针灸学》。即接脊。见该条。
喉科外治法之一。即烙治法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