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《本草经集注》。为甘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指骨。髓藏于骨,故名。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:“骨者,髓之府,不能久立,行则振掉,骨将惫矣。”
病证名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:“此由胞络虚损,冷热不调,风邪客之,邪气乘于阴,搏于血气,变而生息肉也,其状如鼠乳。”《肘后备急方》卷五治阴中息肉突出,用醋浸乌头三日后,以此浸液外洗息肉。
见鼷穴条。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四方。桃仁、虻虫各一升,朴硝五两,大黄六两。为细末,先用醋慢火熬,加大黄、桃仁、虻虫搅拌,再入朴硝搅拌,为丸,鸡子黄大,在酒中浸一夜,每服一丸,空腹温酒送下。治带下,经闭不通。
出《儒门事亲》。为蚕蜕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指经血忽来而月经量甚多。秦景明《女科医宗大成》:“此因阳气乘阴,血热流散,以致经血乍来乍多。而在月前者,治用三黄汤(熟地、黄芩、黄芪、茯苓、当归、蒲黄、人参、甘草)。”
①古病名,见《诸病源候论·妇人杂病诸候》,又称风头眩。指因风邪或风痰所致的眩晕。详见风寒眩晕、风热眩运、风痰眩晕等条。②癫痫的别称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十四:“痰热相感而动风,风心相乱则闷瞀,故谓之风眩
出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为山芝麻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《圣济总录》作肺瘅。指饮酒伤胃吐血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二:“肺疽者,或饮酒之后,毒满闷吐之时,血从吐后出,或一合、半升、一升是也。”《医钞类编》卷七:“仲景云酒客咳者必致吐血,此因极饮过度所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