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蓄血证

蓄血证

病证名。一作蓄血。出《伤寒论·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》。①指外感热病邪热入里,与血相搏,而致瘀热蓄结于内的证候,即伤寒蓄血证太阳腑证之一《重订伤寒补天石·续集》卷下:“蓄血者,瘀血蓄结于内也。或当汗不汗,或不当汗而汗,皆能致此也。大要热能燥血,故血不流行,而蓄结于内耳。凡伤寒有热,小腹鞕满,小便反利者,蓄血证也。甚者喜怒如狂、屎黑、身黄。通用抵当丸桃仁承气汤主之。若有外症不解者,先用桂枝汤解外,后用桃仁承气汤。下尽瘀血为愈。上焦蓄血,胸中手不可近而痛者,***地黄汤中焦蓄血,中脘手不可近而痛者,桃仁承气汤。下焦蓄血,小腹手不可近而痛者,抵当汤。”②泛指多种瘀血郁结于内的证候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诸血源流》:“蓄血,瘀血郁结也……当有上、中、下之分。如衄、呕、唾、吐血,皆属上部。苟蓄于此,其症必兼善忘;血结胸中,则属中部。苟蓄于此,其症必兼胸满、身黄、漱水不欲咽;血凝下焦,又属下部。苟蓄于此,其症必兼发狂、粪黑、小腹硬痛……非蓄血止属伤寒热病才有之也。”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蓄血,夫人饮食起居,一失其宜,皆能使血瘀滞不行。故百病由污血者多。”或由醉饱入房,竭力伤肝,或因登高坠下,重物撞打、箭镞刃伤所致。又《血证论·蓄血》:“癫犬咬伤,毒聚胞中,故令发狂,皆属蓄血之证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部九候论

    《素问》篇名。主要讨论三部九候的诊脉法。以人身上中下分为三部,每部又以天地人分作三候,三部综合,共得九候。篇中指出三部九候脉必须相应,否则即属病态,并提示脉症合参的重要性。本文从三部九候的变化,了解病

  • 金球

    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橙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娄居中

    【介绍】:宋代医生。东虢(今河南荥泽)人。每日在临安府(今浙江杭州)药肆行医卖药,为人治病。重视调理脾胃,强调食治则身治,撰《食治通说》一卷,已佚。

  • 总治十六般哮喘方

    《婴童百问》卷六方。阿胶(蛤粉炒)、马兜铃、炙甘草、半夏(姜汁浸三日,炒)、杏仁(去皮)各一两,人参五钱。为末,每服一钱,水煎临卧食后服。治咳嗽哮喘。若心嗽面赤或汗流,加葛根煎服;脾嗽不思饮食或恶心,

  • 差后劳复

    详劳复条。

  • 肺经失血

    证名。见《不居集》卷十三。多因悲忧伤肺,络损动血,或脾气不守,胃气不清,使经脉傍绝,真脏坏决而致。其症或鼻衄,或呕血。宜用麦冬饮子、大蓟饮、人参救肺汤、天冬丸、资成汤等方。参见失血条。

  • 鸡眼藤

    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百眼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五疽

    五种黄疸的合称。①指黄疸、谷疸、酒疸、女劳疸、黑疸五种(见《金匮要略·黄疸病脉证并治》)。②指黄疸、谷疸、酒疸、女劳疸、黄汗五种(见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十)。③指黄疸、谷疸、女疸、酒疸、劳疸。《肘后备急

  • 瓦垄子

    出《丹溪心法》。即瓦楞子,详该条。

  • 会阴

    ①人体部位名。亦称篡、下极、屏翳。指外生殖器后方与肛门前方的部位。《医宗金鉴》:“篡者,横骨之下,两股之前,相合共结之凹也。前、后两阴之间名下极穴,又名屏翳穴、会阴穴,即男女阴气之所也”。②经穴名。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