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见《傅青主女科》。由于孕后性急多怒,肝火妄动,下扰冲任,气迫血乱,胎元受损欲坠。症见腰痰腹胀,胁痛,甚者阴道流血。治宜平肝、泻火、安胎。方用逍遥散加黄芩、桑寄生。
病名。体气之发于腋下者。出《肘后方》卷六。又名胡臭、腋臭、腋气。因湿热郁于腠理汗孔或遗传所致。临症腋下汗液有特殊臭气。大部分患者伴有油耳朵症状。用枯矾粉或密陀僧加枯矾粉外搽;或龙眼核十二枚和胡椒五十四
即足月分娩。《儒门事亲》卷五:“夫妇人大产。十月满足降诞者是也。”
病证名。出《本草纲目》。为疳气攻肾出现的耳聋而兼有阴肿的证候。肾开窍于耳,疳气攻肾则肾气虚即不能上充于耳,影响听力减退,甚则耳聋,兼有阴部肿大,属邪实正虚之象。治宜先祛其疳气,用牵牛研末煨猪腰子服;继
病证名。《叶氏女科证治》:“形瘦经少,此气血弱也。宜服加味四物汤(四物汤加人参、香附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)。”
【介绍】:北宋医僧。随州(今湖北随县)人。1063年(嘉祐末年)被召至京师,住相国寺。常常以诊脉推断人的贵贱祸福,是为唯心主义的太素脉之始。
病名。见《银海精微》。为暴风客热之俗称,详该条。
白苔中有两条黄色苔呈纵形排列的舌象。外感杂病均可见。外感多为表邪入里,而表证未罢;杂病多属积热聚于肠胃,肠胃不和所致。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指上眼睑。见目弦条。
指五脏辨证。临床要综合五脏见证,审察其阴阳虚实。《素问·方盛衰论》:“合之五诊,调之阴阳,以在经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