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穴名。代号RN4。出《灵枢·寒热病》。别名三结交、下纪、次门、丹田、大中极。属任脉。足三阴、任脉之会。小肠之募穴。位于腹正中线,脐下3寸。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;腹壁浅动、静脉分支和腹壁
十二经标本之一。《灵枢·卫气》:“足少阴之本,在内踝上下三寸中(按:《黄帝内经太素》“三寸”作“二寸”);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。”张景岳注:“内踝下上三寸中为踝下一寸,照海也,踝上二寸,复留、交信也。
药物剂型之一。药物加水蒸馏,收集所得的澄明、具芳香性的液体。如金银花露(单味成药)。
见《药物生产辨》。为菊花药材之一种,详菊花条。
【介绍】:见孟继孔条。
五膈之一。见《外台秘要》卷八。多因气塞、火郁、脾运失常、食滞隔阻所致。症见烦满,疲乏,食不下,时呕沫等。治用食郁越鞠丸等方。一作食噎膈。参见噎膈、五膈条。
病名。又作鬲消。即上消。《素问·气厥论》:“心移热于肺,传为鬲消。”张志聪注:“鬲消者,鬲上之津液耗竭而为消渴也。”详上消条。
证名。指不吐不泻、痛有间歇的腹痛,多因虫扰作痛。《医方考·腹痛门》:“腹中干痛有时者,虫痛也。……干痛者,不吐不泻而但痛也。”治用雄黄槟榔丸;甚者,加吐下驱虫药。参见虫积腹痛条。
【介绍】:元代医生。嘉定(今上海市嘉定)人。世代行医,永卿继承家学精习医术,任平江路医学教授。
指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主要穴位。《素问·水热穴论》:“治热病五十九俞……头上五行行五者,以越诸阳之热逆也;大抒、膺俞、缺盆、背俞,此八者,以泻胸中之热也;气街、三里、巨虚上下廉,此八者,以泻胃中之热也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