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噤口痢

噤口痢

病名。指痢疾而见饮食不进,食即吐出,或呕不能食者。见《丹溪心法》卷三。又名禁口痢,常见于疫痢湿热痢重症等病程中。多因湿浊热毒蕴结肠中,邪毒亢盛,胃阴受劫,升降失常所致。亦有见于久痢,脾肾虚寒中气败坏者。症见不思饮食,呕恶不纳,下痢频繁,肌肉瘦削,胸脘痞闷等。治疗可选用清热、解毒、辟秽、降逆和补益脏气等法。困疫毒而致者,宜清热解毒,用黄连温胆汤;久痢脾胃损伤者,宜补脾健胃,用参苓白术散菖蒲、粳米。《丹溪心法》创用人参石莲黄连一法,徐徐呷下。《医学心悟》用开噤散。亦有用荷叶、陈仓米二味同炒煎服。《时病论》卷三:“大抵初痢噤口,为热瘀在胃口,故宜苦燥。若久痢口噤不食,此胃气告匮,……惟大剂参、术,佐以茯苓甘草藿香木香、煨葛之属,大补胃气,兼行津液,乃可耳。”本病可见于中毒性菌痢,部分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疾患。参见痢疾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杨梅痘

    证名。见《医宗金鉴》卷七十三。又名杨梅痘子。因其形如赤豆,嵌于肉内,坚硬如铁。

  • 五邪

    ①五脏病邪的合称。《灵枢·五邪》:“邪在肺,则病皮肤痛,寒热,上气喘,汗出,……邪在肝,则病两胁中痛,……邪在脾胃,则病肌肉痛,……邪在肾,则病骨痛,阴痹。……邪在心,则病心痛,喜悲,时眩仆。”②指五

  • 舌舒

    出明·薛铠《保婴撮要》。即吐舌,见该条。

  • 浸洗剂

    将药煎汤,浸洗全身或局部。可以“疏其汗孔,宣导外邪”(《圣济总录》)。如《金匮要略》苦参汤等。

  • 藏厥

    厥证之一。即脏厥。因阳气素虚,肾脏真阳衰极所致。《伤寒论·辨厥阴病脉证并治》:“伤寒,脉微而厥,至七八日肤冷,其人躁无暂安时者,此为藏厥。”《张氏医通·伤寒诸论》:“藏厥者,胃中阳虚不能生化脾土,则脾

  • 块根木蓝

    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一部1977年版。又名远志木蓝、虫豆柴。为豆科植物块根木蓝Indigofera neopolygaloides Hu的块根。分布贵州、云南。苦,寒。止痛消炎。治胃痛,胃肠炎,咽

  • 水气肿满

    证名。指水肿气急喘满的症候。《普济方》卷三百八十六:“夫小儿水气肿满者,由将养不调,脾肾两脏俱虚故也。……肾虚不能传其水液,脾虚不能克制于水,故水气流溢于皮肤,故令肿也。”先宜理脾利水,用茯苓导水汤;

  • 平易方

    方书名。4卷。清·叶香侣辑。刊于1804年。本书系作者选录曹绳彦《本草纲目万方类编》一书中“平稳无害,简易可从”的药方,并参考其他方书中的简效方整理汇编而成。内容按疾病分类编次。卷一之首附述简要的医学

  • 大腹

    腹的上部,位于胸部与脐之间的部分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是主血所生病者,……大腹水肿。”

  • 天门冬大煎

    《奇效良方》卷二十二方。天门冬、生地黄各三斗半(俱捣压取汁),白蜜、酥(炼)各三升,枸杞根三斗(水煎取汁澄清),麋骨一具(水煮取汁),茯苓、桂心、白术、五加皮、葳蕤、远志、泽泻、菖蒲、山药、人参、石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