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中医中药>中药材>大叶子

大叶子

药材名称大叶子

拼音Dà Yè Zi

英文名Common Astilboides

别名荷叶、佛爷伞。

出处始载于《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》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虎耳草科植物大叶子的根茎和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stilboides tabularis(Hemsl.)Engl.[Saxifraga tabularis Hemsl.;Rodgersia tabularis Kom.]

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
原形态大叶子 多年生草本,高1-1.5m。根茎粗壮,暗褐色,长达35cm,节上生不定根。茎不分枝,下部流生短硬腺毛。基生叶单一,盾状着生;叶柄长30-60cm,基部扩大成鞘状,抱茎,被刺状硬腺毛;叶片近圆形或卵圆形,直径18-60(-100)cm,掌状浅裂,宽卵形,先端急尖或短渐尖,常再浅裂,边缘具不规则重锯齿,两面被短硬毛;茎生叶较小,掌状3-5浅裂,基部楔形或截形。圆锥花序顶生,长15-20cm;花小,白色或微带紫色;萼片4-5,卵形,先端钝或微凹,背面疏生近无柄之腺毛,5脉与先端汇合;花瓣4-5;雄蕊8;心皮2,下部合生,子房半下位。蒴果。种子狭卵形,具翅。花期6-7月,果期8-9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山林山坡林下山谷沟边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吉林、辽宁等地。

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呈不规则团块状,直径2-3cm。表面黑褐色,节上有多数根痕或残存细根和芽;上面茎基疏生短硬腺毛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红棕色,显粉性。气微,味淡。

全草皱缩,浅棕褐色。茎圆柱形,直径0.5-2cm,不分枝,中空,下部疏生硬腺毛;易折断。叶片多皱缩破碎,基生叶1片,盾状着生,完整叶片近圆形,直径18-60cm,掌状浅裂,边缘具齿状缺刻和不规则重锯齿,叶柄具刺状硬腺毛;茎生叶较小。圆锥花序,花小,白色或微带紫色。气做,味苦。

化学成分全草含无色飞燕草素(leucodephninidin),无色矢车菊素(leucocyanidin),槲皮素(quercetin)程并没食子酸(ellagic acid)。

性味苦;涩;平

归经大肠经

功能主治涩肠止泻。主泄泻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1.5-3g。

各家论述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和全草:有收涩、固肠、止泻的功能。用于腹泻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小青藤

    药材名称小青藤拼音Xiǎo Qīnɡ Ténɡ别名青藤香、马哥罗、小一支箭、过山龙、股藤、家同藤、野牵牛、毛风藤、石板藤、老鼠藤、风藤、小股藤、牛串子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防己科植物木防己Cocculus

  • 香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香槐药材名称香槐拼音Xiānɡ Huái出处《浙江天日山药植志》来源为豆科植物香槐的根及果实。根,全年可采。果实,秋季采收。原形态落叶乔木,高4~16米。树皮灰褐色;幼枝灰绿

  • 钩苞大丁草

    药材名称钩苞大丁草拼音Gōu Bāo Dà Dīnɡ Cǎo别名白叶不翻、小一支蒿、钩毛大丁草来源菊科钩苞大丁草Gerbera delavayi Franch.,以根入药。生境分部四川、云南

  • 旱前胡

    药材名称旱前胡拼音Hàn Qián Hú别名前胡、红前胡、羽裂藁本、滇前胡来源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羽苞藁本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gusiticum daucoides (Franch,) F

  • 亚婆潮

    药材名称亚婆潮拼音Yà Pó Cháo来源药材基源:为茜草科植物广花耳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dyotis ampliflora Hance [Olden-landia ampliflora

  • 榼藤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榼藤药材名称榼藤拼音Kē Ténɡ别名过山枫、大血藤、过山龙、过江龙、扭骨风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出处《广西药植名录》来源为豆科植物榼藤的茎藤。原形态榼藤(《南方草木状》)常

  • 广西十大功劳

    药材名称广西十大功劳拼音Guǎnɡ Xī Shí Dà Gōnɡ Láo别名土黄连、木黄连来源小檗科广西十大功劳Mahonia shenii Chun,以根、茎入药。生境

  • 八爪金龙

    药材名称八爪金龙拼音Bā Zhǎo Jīn Lónɡ别名百两金、八爪龙、八爪根、铁雨伞、高八爪、开喉箭[四川]来源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百两金Ardisia crispa(Thunb.)DC.[A.h

  • 金背枇杷

    药材名称金背枇杷拼音Jīn Bèi Pí Pá出处《陕西中草药》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陇蜀杜鹃的果实。秋后采摘,蜜炒用。性味苦,平。功能主治镇咳祛痰,清肺和胃,降气消暑。治肺

  • 松花

    药材名称松花拼音Sōnɡ Huā别名松黄、松粉、松花粉出处松花,始载于《新修本草》,谓:“松花名松黄,拂取似蒲黄正尔。”1.《本草图经》谓:“其花上黄粉名松黄,山人及时拂取,作汤点之甚佳。但不堪停久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