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景岳全书·新方八阵》卷五十一方。即玉泉散第二方,见玉泉散条。
出《素问·气穴论》。即阴跷脉的照海穴,阳跷脉的申脉穴,左右共四穴。
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千金要方》。位于背部,第五胸椎棘突高点处。主治卒病恶风,失欠,肉痹等。艾炷灸3~5壮。
病证名。见《医学入门》。多因郁怒伤肝,肝气犯脾,湿热下注所致。症见阴户肿胀作痛,或小便涩滞,下腹部不舒,甚则伴有寒热等。治宜清热利湿。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。外用蛇床子、地肤子、黄柏、防风、苦参煎汤熏洗。
病名。即下颌关节脱臼。出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详颊车蹉条。
病证名。即音嘶。详该条。
自我推拿方法名,即熨目。《诸病源候论·目茫茫候》:“以热指摩目二七,令人目不瞑。”
病证名。啮者,咬也。系指自咬其舌。《灵枢·口问》:“少阴气至则啮舌,少阳气至则啮颊,阳明气至则啮唇矣。”《黄帝内经灵枢集注》:“齿者,肾气之所生也,少阴之脉挟舌本,少阳之脉循于颊,阳明之脉,挟口环唇下
见《圣济总录》卷八十四。又名瘴毒脚气。详该条。
见《本草经集注》。即牡荆子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