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

病名。指精神躁狂失常的病证。出《灵枢·癫狂》。多因七情过度,五志化火,痰蒙心窍或因热盛邪入心包所致。症见发作刚暴,骂詈不避亲疏,甚者持刀持杖,登高而歌,弃衣而走,逾垣上屋,力大倍常;或多食,或卧不知饥,妄见妄闻,妄自尊大,妄走不止,目夜无休等。脉弦滑数或沉紧而实等。《景岳全书》卷三十四:“当以治火为先,而或痰或气,察其甚而兼治之。若止因火邪而无胀闭热结者,但当清火,宜抽薪饮、黄连解毒汤、三补丸之类主之。若水不制火而兼心肾微虚者,宜硃砂安神丸,或服蛮煎、二阴煎主之。若阳明火盛者,宜白虎汤、玉泉散之类主之。若心脾受热,叫骂失常,而微兼闭结者,宜清心汤、凉膈散、三黄丸、当归龙荟丸之类主之。若因火致痰者,宜清膈煎、抱龙丸、生铁落饮主之,甚者宜滚痰丸。若三焦邪实热甚者,宜大承气汤下之。若痰饮热壅闭,气道不通者,必须先用吐法,并当清其饮食。此治狂之要也。”《医林改错》卷下:“癫狂一症,哭笑不休,詈骂歌唱,不避亲疏,许多恶态,乃气血凝滞脑气,与脏腑气不接,如同作梦一样。”宜癫狂梦醒汤等方。本病症可见于狂躁性精神病、中毒性精神病、反应性精神病及癔病等。参见癫狂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灸血病

    经外奇穴名。《千金要方》:“大便下血,灸第二十椎,随年壮。”近代《中国针灸学》列作奇穴,名灸血病。位于第三骶骨嵴之高点处。主治吐血、衄血,便血,妇人血崩等。艾炷灸5~7壮;或艾条灸10~15分钟。

  • 温中止吐汤

    《医宗金鉴·幼科心法要诀》卷五十一方。白豆蔻(研)、茯苓、姜半夏、生姜。水煎,冲磨沉香汁服。治小儿乳,面色青白,粪青多沫,手足指冷。

  • 山廓

   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。属用自然界之物质现象命名者。见《银海精微》。又名艮廓、艮山廓、会阴廓。①《审视瑶函》:“以(气)轮上血脉丝络为凭”;“艮位东北,络通三焦,脏配命门”。②《医宗金鉴·眼科心法要诀》认为

  • 棒击法

    推拿手法名。以特制的软棒轻轻捶击肢体穴位的方法。《医学入门·历代医学姓氏》:“马湘:字自然。唐之盐官县人,……治病以竹杖打之。”

  • 走马喉痹

    病名。系指喉痹暴发暴死,势如走马者。见《儒门事亲》卷三。多由肝脾火闭,气热内结,痹而不通所致。症见咽喉肿痛迅速,连及项颊,汤水难咽,呼吸不利,壮热烦闷,口臭便秘,脉洪大等。《喉科秘旨》卷上:“内外俱肿

  • 医史

    医家传记著作。10卷。明·李濂约纂于1513年。本书收辑春秋战国至明代68位医家传记。所据资料,系辑自史志、诸家文集。史志、文集不载之著名医家,则予补传。编辑严谨,所收医家,“皆方术醇正者”,而“绝无

  • 阳明瘅疟

    疟疾之一。即温疟、瘅疟。《症因脉治》卷四:“阳明瘅疟《内经》名瘅疟,仲景名温疟。瘅疟之症,但热不寒,少气烦冤,手足热而欲吐呕,面赤口渴,虽热已而六脉仍数大者。《内经》名热伤阳明瘅疟之症,仲景发明《内经

  • 擀杖花

    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蜀葵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瞎蠓

    见《中药志》。为虻虫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日晡所

    指申时。《伤寒论·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》:“日晡所发潮热,不恶寒。”参十二时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