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痰胀

痰胀

痰证之一。因痰气阻滞胸腹所致。《重订通俗伤寒论·挟痰伤寒》:“中满腹胀上气喘逆,二便不利,甚或面肢俱肿者,此湿痰挟气阻滞胸腹也,名曰痰胀。先当去郁陈莝,经验理中消胀丸为主。继则视其喘肿胀之进退,酌量施治。若腹胀减轻,喘肿未除者,法当降气达膜,五子五皮饮加减。终则培元利水,七味枳术汤调服天一丸,善其后以杜复发。”参见痰证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诸菌中毒

    病名。因食有毒蕈菌中毒。见《金匮要略·果实菜谷禁忌并治》。详食蕈菌中毒条。

  • 子越

    【介绍】:战国时医家。扁鹊的弟子。

  • 血虚发痉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类证治裁·痉症》。指失血过多,血虚无以养筋所致的痉病。症见手足搐搦,或角弓反张等。《张氏医通·诸风门》:“血虚之人发痉,或反张,或只手足搐搦,或但左手足动摇。十全大补汤加钩藤、蝎尾,或用大

  • 心郁

    五脏郁证之一种。《赤水玄珠》卷十一:“心郁者,神气昏昧,心胸微闷,主事健忘。治宜肉桂、黄连、石菖蒲。”参见五脏郁证条。

  • 心疝

    古病名。指心痛、唇口变青、四肢逆冷之症。出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。多因阴寒之气上冲于心所致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十:“疝者痛也,由阴气积于内,寒气不散,上冲于心,故使心痛,谓之心疝也。其痛也,或如锥刀所刺

  • 王末

    【介绍】:隋代小儿科医家。生平不详。撰有《小儿用药本草》二卷,《疗小儿杂方》十七卷,均佚。

  • 梅氏验方新编

    书名。清·梅启照辑。8卷。刊于1878年。本书原为梅氏在刊行《验方新编》16卷本时续补的8卷(即24卷本),其后刊印单行本,改为此名。书中仿《验方新编》体例,新辑了临床各科民间验方,还辑入了《叶天士眼

  • 运法

    推拿手法。①见《保生秘要》。用手指指腹或掌根在穴位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,仅在体表皮肤上旋围摩擦,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。常用于头额、腹部及手掌部。《厘正按摩要术·立法》:“运则行之,谓四面旋绕而运动之也

  • 隐瘄

    病证名。又名风瘾。指麻疹未收,皮肤搔痒者。清·郑卜年《瘄略》:“瘄出未收,复感风寒邪气,风邪外袭皮肤而入肺,肺中毒气,合而复于两胁,背胸腰腿之间,名为风隐。”治宜疏风解毒。用荆防败毒散,或加味消毒饮(

  • 祛风丸

    《卫生宝鉴》卷八方。半夏(姜汁作饼,阴干)、荆芥各四两,槐角子(麸炒黄)、白矾、陈皮(去白)、朱砂(一半为衣)各一两。为细末,生姜汁打糊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生姜、皂角子煎汤,早晨、临卧送下。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