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出《颅囟经》①系小儿受到惊恐而引起的啼哭。《景岳全书·小儿则》:“盖小儿肝气未充,胆气最怯,凡耳闻骤声,目视骤色,虽非大惊卒恐,亦能怖其神魂,醒时受怖,寝则惊惕,或振动不宁,或忽而惊叫,皆神怯
病证名。清·黄庭镜《目经大成》卷二:“此症乃神珠(即黑睛)被头风痰火所蒸,色死而实,绝似煮熟田螺,其凸与平陷亦如之,故名。”与旋螺突起类同,参见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一。即妊娠肿胀兼有喘满的病症。多因平素脾肾阳虚,内有水气湿邪,孕至六、七个月胎体渐长,腹大异常,影响气机升降,运化输布失常以致水湿停聚,而出现遍身浮肿,腹胀喘满。宜温阳健脾
病名。见《重刻烂喉痧辑要》。即白面痧之别称。详该条。
出《太平圣惠方》。即蚕退纸,详该条。
《卫生宝鉴》卷十三方。猪羊靥(暖水洗,去脂膜)十对,海藻、海带各二两,琥珀、麝香、木香、丁香各二钱半,珍珠半两。为细末,每服一钱,睡前热酒送下。治瘿气。
前进为往,后退为复。《素问·六微旨大论》:“故气有往复。”气旺则前进,气衰则后退。
书名。2卷。清·柯逢时撰。见武昌医学馆丛书八种条。
经外奇穴名。出《银海精微》。别名四神聪。原说位在百会四边各开2.5寸。今多据《太平圣惠方》定位于百会前、后、左、右各开1寸处。主治头痛,目眩,癫痫,狂乱等。沿皮刺0.3~0.5寸。艾炷灸1~3壮;或艾
【生卒】:1006~1097年【介绍】:北宋大臣,兼通医学。字宽夫,汾州介休(今山西介休)人。仁宗时进士,以镇压王则起义而受重用,由参知政事升为宰相。反对王安石变法。哲宗初年,司马光复旧法,命为平章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