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足太阳膀胱经

足太阳膀胱经

十二经脉之一。代号BL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膀胱足太阳之脉,起于目内眦,上额,交巅;其支者,从巅至耳上角;其直者,从巅入络脑,还出别下项,循肩髆内,挟脊抵腰中,入循膂,络肾,属膀胱;其支者,从腰中下挟脊,贯臀,入腘中;其支者,从髆内左右,别下贯胛,挟脊内,过髀枢,循髀外,从后廉下合腘中,以下贯踹内,出外踝之后,循京骨小指外侧。”本经自内眼角(睛明)起始,上向额部(神庭),在头顶与督脉相会(百会)。它的分支,从头顶到耳上角。它直行的主干,从头顶入颅,联系脑,回出来从后项部左右分开向下,一支沿着肩胛内侧,脊柱两旁,到达腰部,由此深入,沿脊柱两侧的肌肉,联络肾脏,属于膀胱。它在腰部的分支,从腰部挟脊继续下行,通过臀部,进入膝腘窝中(委中)。它的另一条支脉,从后项向下,自肩胛内缘,直至肩胛下面,挟着脊柱向下,经过髋关节,沿着大腿后面下行,在腘窝中与前支经脉会合。由此合而下行,通过腓肠肌内,出外踝后方,沿第五跖骨粗隆(京骨)到足小趾外侧末端(至阴)。脉气由此与足少阴肾经相接。本经发生病变,主要表现为顶头痛目痛目黄,泪出,鼻衄,痔疾,疟疾癫狂,项、背、腰、骶、大腿后侧、腘窝、腓肠肌、脚部疼痛,足小趾不用等(图79)。

图79

猜你喜欢

  • 麻证燥痒

    病证名。麻疹后期全身燥痒。元·滑伯仁《麻证新书》:“麻证燥痒,乃是风邪外袭,皮肤燥烈之故。其证多在将收、收后时,因而得此燥痒,即用紫背浮萍加胆矾熏洗。”内服滋润活血熄风之剂,如生地黄、白芍、菊花、蝉蜕

  • 气瘤

    病名。见《外科枢要》卷三。多因劳伤肺气,复被外邪所袭而成。瘤体软,皮色如常,无寒无热,随喜怒而增大或缩小。治宜益肺调气,化痰散结。用通气散坚丸。

  • 旺水汤

    《辨证录》卷八方。熟地黄、山药、芡实各一两,沙参、茯苓各五钱,五味子一钱,地骨皮三钱。水煎服。治纵欲过度,梦遗不止,腰足痿弱,骨内酸疼,夜热自汗,终宵不干,肾水涸竭者。

  • 薪草

    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凉粉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黄家

    指黄疸久不退,已转阴黄的患者。《金匮要略·黄疸病脉证并治》:“腹满,舌痿黄,躁不得睡,属黄家。”

  • 肝主筋

    肝主管全身筋膜。筋要赖肝的精气滋养,才能活动有力。《灵枢·九针论》:“肝主筋”;《素问·六节藏象论》:“肝者……其充在筋。”肝不养筋,则动作迟钝,活动不灵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:“丈夫……七八,肝气衰

  • 月色皆浓

    病证名。见清·黄惠然《黄乔嶽眼科全集》。谓目至黄昏则视物不清,参见目常日夕昏条。

  • 中冷声嘶

    病证名。即音嘶。指声嘶因于风冷所伤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:“中冷声嘶者,风冷伤于肺之所为也。肺主气,五脏同受气于肺,而五脏有五声,皆禀气而通之。气为阳,若温暖则阳气和宣,其声通畅。风冷为阴,阴邪搏于阳气

  • 瞳人淡白内障

    病证名。清·佚名《眼科捷径》:“瞳人淡白,初欲成内障,不痛不红,但视物不明耳。”为圆翳内障初起之候。详该条。

  • 木疝

    病名。指睾丸结硬,阴囊皮厚,不知痛痒的一种疝症。《医林绳墨》卷四:“有木疝者,睾丸结硬,不知痛痒,阴囊皮厚,不知长大,重坠难当,是谓木疝。……木疝当宜温和,则补养脾胃,充和元气,其肾不木者矣。温则健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