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系指发生于咽后部的血泡。发生于悬雍垂下端的叫悬旗风;发生于上腭的叫飞扬喉。多因肺胃火毒上炎,或过食醇酒厚味所致。《喉科心法》卷上:“帝丁两旁,或大舌尽根,或喉关上腭,发一紫血小泡,顷刻肿大,妨碍
腋窝中的毛。《灵枢·阴阳二十五人》:“血气盛则腋下毛美。”
【介绍】:见俞应泰条。
病证名。又称火泻、火泄。《医宗必读·泄泻》:“火泄,腹痛泻水,肠鸣,痛一阵泻一阵,火也,黄芩芍药汤,张长沙谓之协热自利。”详热泻、火泄条。
名词。见谢观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。即胞宫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疡科心得集》卷中。即鹳口疽。见该条。
见《福建民间草药》。为番杏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昆明郊区药用植物的初步调查报告》。为金铁锁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锁子骨。详拄骨条。
《医垒元戎》方。川芎、当归、芍药、干地黄、茯苓、白术。水煎服。治中湿,身沉重无力,身凉微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