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中医中药>中药材>白梅花

白梅花

药材名称白梅花

拼音Bái Méi Huā

别名绿萼梅(《纲目拾遗》),绿梅花(《药材学》)。

出处《纲目》

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花蕾。1~2月间采集含苞待放的花蕾,摊置席上,晒干。雨天可用炭火烘干。

性状干燥花蕾,呈圆球形,直径4~8毫米,基部常带有小梗。苞片3~4层,褐色鳞片状。苞片内有萼片5枚,淡黄褐色,微带绿色,卵圆形,覆瓦状排列,基部与花托愈合。花瓣5枚或多数,白色或黄白色,紧紧相抱。花瓣内包含许多黄色丝状的雄蕊。中心有一枚雌蕊,子房呈卵形而有细长的花柱。质轻。气香,味淡而涩。以花匀净、完整、含苞未放、萼绿花白、气味清香者为佳。主产江苏、浙江等地。

花冠红色者,称为红梅花,形态与白梅花相似,但较白梅花稍大,花冠淡红色,重瓣,萼红褐色。主产四川、湖北等地。但药用以白梅花为主,红梅花则较少使用。

化学成分花蕾含挥发油,主要为苯甲醛、异丁香油酚、苯甲酸。

性味酸涩,平。

①《纲目》:"微酸,涩,无毒。"

②《百草镜》:"性寒。"

③《食物宜忌》:"味酸,涩,性平。"

④《饮片新参》:"苦微甘。"

归经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肺二经。"

功能主治舒肝,和胃,化痰。治梅核气,肝胃气痛,食欲不振,头晕,瘰疬。

①《本草原始》:"清头目,利肺气,去痰壅滞上热。"

②《百草镜》:"开胃散郁。煮粥食,助清阳之气上升。"

③《纲目拾遗》:"安神定魂,解痘毒。"

④《饮片新参》:"红梅花清肝解郁,治头目痛;绿萼梅乎肝和胃,止脘痛,头晕,进饮食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0.8~1.5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敷贴。

复方①治咽部梗塞感(但无阳性体征):绿萼梅二钱,橘饼二个。煎服。(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)

②治唇上生疮:白梅瓣贴之,如开裂出血者即止。(《赤水玄珠》)

③治瘰疬:鸡蛋开一孔,入绿萼梅花将开者七朵,封口,饭上蒸热,去梅花食蛋,每日一枚,股七日。(《纲目拾遗》)

④预稀痘疹:每年腊月清晨,摘带露绿萼梅蕊一百朵,加上白糖,捣成小饼,令食之。(王玷桂《不药良方》)

⑤治疽已出未出,不起不发,隐在皮肤,并治麻症斑症:梅花一两,桃仁、辰砂、甘草各二钱,丝瓜五钱。为末,每服五分,参苏汤下。(《赤水玄珠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竹叶莲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竹叶莲药材名称竹叶莲拼音Zhú Yè Lián别名地藕来源鸭跖草科杜若属植物杜若Pollia japonica Thunb.,以全草和根入药。夏秋采收

  • 黄茄花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黄茄花药材名称黄茄花拼音Huánɡ Qié Huā别名格纹叶木槿、野棉花来源锦葵科黄茄花Hibiscus cancellatus Roxb.,以根、花入药。生境

  • 香根芹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香根芹药材名称香根芹拼音Xiānɡ Gēn Qín来源伞形科香根芹Osmorhiza aristata (Thunb.)Makino et Yabe var. laxa

  • 小牛肝菌

    药材名称小牛肝菌拼音Xiǎo Niú Gān Jūn别名空柄假牛肝菌、杂蘑来源药材基源:为牛肝菌科真菌小牛肝菌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oletinus cavips (Opat.)Kalchb

  • 生姜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生姜药材名称生姜拼音Shēnɡ Jiānɡ英文名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别名姜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.的新鲜根茎。

  • 药材名称菅拼音Jiān别名蚂蚱草、接骨草、大响铃草来源禾本科菅Thcmeda gigantea var. villosa (Poir.)Keng [T. villosa (Poir.)A. Camus

  • 枸橘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枸橘药材名称枸橘拼音Gōu Jú别名铁篱寨、臭橘、枸橘李、枳、臭杞来源芸香科枳属植物枳Poncirus trifoliata (L.) Raf.的果实;其叶也供药用。7~

  • 亮叶桦皮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亮叶桦皮药材名称亮叶桦皮拼音Liànɡ Yè Huà Pí别名桦树皮、桦杆树皮(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)。出处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来源为桦木科植物亮叶

  • 豺皮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豺皮药材名称豺皮拼音Chái Pí出处《唐本草》来源为犬科动物豺的皮。原形态豺(《诗经》),又名:豺狗(《埤雅》),红狼。体形似犬,身长1米左右,尾长约30厘米,体

  • 祁州一枝蒿

    药材名称祁州一枝蒿拼音Qí Zhōu Yì Zhī Hāo别名蛇舌草、竹叶艾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鱼胆草、苦蒿(《云南中草药》)。出处《祁州药志》来源为菊科植物小飞蓬的全草。原形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