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中医中药>中药材>蛏壳

蛏壳

《中药大辞典》:蛏壳

药材名称蛏壳

拼音Chēnɡ Ké

出处《纲目拾遗》

来源为竹蛏科动物缢蛏

功能主治①《纲目拾遗》:"治喉风急痹。"

②《泉州本草》:"治胃病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煅存性研末入散剂。外用:研末调敷或吹喉。

复方治咽喉一切急症:蛏壳置瓦上,日晒夜露,经年取下,色白如雪,捣细,水漂净,末,晒干,同冰片吹喉。(《万选方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蛏壳

药材名称蛏壳

拼音Chēnɡ Ké

英文名Razor clam shell

别名蛏子壳

出处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

来源药材基源:为竹蛏科动物缢蛏一筹莫展竹蛏、大竹蛏、细长竹蛏等的贝壳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Sinonwvacula constricta(Lamarch)2.Solen gouldii Conrad3.Solen grandis Dunker4.Solen gracilis Phlippi

采收和储藏:捕得后,洗净泥沙,去肉收集贝壳,晒干。

原形态1.缢蛏,贝壳长圆柱形,薄而脆,几半透明,一般壳长40-85mm,高约为长的1/3,宽为长的1/5-1/4。壳顶略靠背缘前端,约壳长的1/3处。背腹缘近平行,前后端稍圆,两壳关闭时前端开口。于壳顶稍后有棕黑色的纺锤状韧带,短而突出。自壳顶起斜向腹缘的中央部有一条凹沟,故名缢蛏。壳表被有一层黄绿色壳皮,顶部壳皮常脱落而呈白色。生长线明显。壳内面白色,壳顶下面有与壳表斜沟相应的隆起。铰合部小,左壳具3枚主齿,中央1枚较强大,分叉;右壳具2枚主齿,前面1枚与壳面垂直,后面1枚向后倾斜。外套痕显着,外套窦宽、深,前端呈圆形。闭壳肌痕三角形,前痕较小;后痕较大。足部发达,两侧扁,呈斧状,尖端平,形成一椭圆形的跖面。水管2条,长而分开,末端均有触手。

2.长竹蛏,贝壳窄而长,质脆薄,一般壳长50-120mm,长为高的6-7倍。壳顶位于壳的最前端,不突出,两壳包合呈竹筒状,前后端开口。壳前缘呈截形,略倾斜;后端稍圆,背腹缘直,或腹缘中部微凹,相互平行。外韧带黄褐色,狭长,约为壳长的1/5。壳面有黄褐色壳皮,光滑。生长线细匀,自前缘始似与腹缘平行;近背缘处呈下垂弧形,后端有时成褐襞。壳内面白色或淡黄色。铰合部小,每壳各有主齿1枚。外套痕极细长,与韧带几相等;后闭壳骨痕呈弓形。足发达,细长,呈柱状。

3.大竹蛏,贝壳呈竹筒状,质薄脆,一般壳长72-140mm,长为高的4-5倍。与长竹蛏大同小异。壳表面凸,被黄褐色壳皮。腹缘及后端壳皮向壳蛤包卷。生长线明显,有时有淡红色的彩色带。壳内面白色或稍带淡红紫色。各肌痕明显,前闭壳肌痕长形;后闭壳肌痕略呈三角形,足发达,前端尖,左右扁。水管短而粗。两小管愈合,由若干环节组成,末端有触手。

4.细长竹蛏,贝壳较细长,质极薄脆,一般壳长65-124mm,长为高的6-12倍,壳表被褐绿色壳皮,并具深色条纹数条。生长线与壳背缘几乎垂直。壳表对角线不达贝壳的最末端边缘。余与长竹蛏近似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1.喜栖息于盐度较低的河口附近或有少量淡水流入的内湾,埋栖于中、低潮区软泥沙滩,一般潜入深度为100-200mm。主要以硅藻为食料。雌雄异体,繁殖期为8-11月。

2.生活于潮间带中、下区至浅海的沙质海底。埋栖深度200-300mm。雌雄异体,春、夏季之交流电繁殖。

3.生活于潮间带中、下区和浅海的泥沙滩,埋栖深度300-500mm,洞穴斜,与地面约成70°-80°角。

4.生活于潮间带中、下区及浅海泥沙滩,埋栖深度约300mm。

资源分布:1.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,浙江、福建等地已人工养殖。

2.我国南冯沿海均有分布。

3.我国沿海均有分布。

4.我国分布于北部沿海(连云港以北)。

性状性状鉴别(1)缢蛏壳,贝壳类长方形。壳长40-85mm,壳宽13-26mm。壳顶位于背缘前端约1/3处,背腹缘近于平行,前、后端圆形。外表面生长线明显,自壳顶至腹缘有一条微凹的斜沟,被有黄绿色的外皮;内表面白色或淡黄色,铰合部小,右壳具主齿2枚,左壳具主齿3枚,中央1枚大而分叉。质硬而脆。味微咸。

(2)长竹蛏壳,贝壳长方形。壳长50-120mm,长为壳宽的6-7倍,背腹缘几平行,前端截形,后端圆形。外表面光滑,被有黄褐色外皮,生长线明显,呈弧形;内表面白色或淡黄色,铰合部小,左、右壳各具主齿1枚。质薄脆,易碎。味微咸。

(3)大竹蛏壳,贝壳长方形。壳长72-140mm,长为宽的4-5倍。背腹缘平行,前端斜截形,后端圆形,有时显淡红色的彩色带;内表面白色或淡红色,铰合部小,左、右壳各具主齿1枚。质薄脆,易碎。气味咸。

(4)细长竹蛏壳,贝壳长方形,壳长65-124mm,长为宽的6-7倍。背腹缘平行,前、后端均平截。外表面被褐绿色外皮,可见深色纹数条,生长线与壳背缘几呈垂直。内表面白色或淡黄然,铰合部小,左、右壳各具主齿1枚。质薄脆,易碎。味微咸。

性味味咸;性凉

归经肺;胃经

功能主治和胃;消肿。主胃病;咽喉肿痛

用法用量内服:煅布性研末入散剂,3-6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或吹喉。

复方治咽喉一切急症: 蛏壳置瓦上,日晒夜露,经年取下,色白如雪,捣细,水漂净,末,晒干,同冰片吹喉。(《万选方》)

各家论述1.《纲目拾遗》:治喉风急痹。

2.《泉州本草》:治胃病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猫儿屎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猫儿屎药材名称猫儿屎拼音Māo ér Shǐ别名猫屎瓜来源木通科猫儿屎属植物猫儿屎Decaisnea fargesii Franch.,以根及果实入药。根随时可采,鲜用或

  • 秋牡丹根

    药材名称秋牡丹根拼音Qiū Mǔ Dān Gēn别名白头翁来源药材基源:为毛茛科植物秋牡丹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emone hupehensis Lem.var.japonoica(Thunb

  • 鹳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鹳肉药材名称鹳肉拼音Guàn Ròu出处《河北中医药集锦》来源为鹳科动物白鹳的肉。功能主治《河北中医药集锦》:"治干血痨,经血不来,身痛发烧,喘咳。捞鱼鹳

  • 南烛子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南烛子药材名称南烛子拼音Nán Zhú Zǐ别名南烛来源杜鹃花科乌饭树属植物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.,以干燥果实入药。性味微

  • 驴蹄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驴蹄药材名称驴蹄拼音Lǘ Tí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马科动物驴的蹄。功能主治《纲目》:"悬蹄烧灰敷痈疽,散脓水;和油敷小儿解颅,以瘥为度。"复方①治肾脏风毒,

  • 宜梧

    药材名称宜梧拼音Yí Wú别名白叶刺根、锅底刺、椬梧、柿模、咸匏柴、胡颓子、白叶刺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胡颓子科植物福建胡颓子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laeagnus oldhamii Maxim.采

  • 莎木面

    药材名称莎木面拼音Shā Mù Miàn别名莎而(《海药本草》),沙孤米(《东西洋考》),西国米(《通雅》)。出处《海药本草》来源为棕榈科植物西谷椰子的木髓部提出的淀粉。原形态西谷

  • 蜈蚣草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蜈蚣草药材名称蜈蚣草拼音Wú Gōnɡ Cǎo别名蜈蚣蕨、长叶甘草蕨、舒筋草、牛肋巴来源蕨类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.,以全草或根状茎入

  • 水毛射

    药材名称水毛射拼音Shuǐ Máo Shè别名毛水珍珠草、毛射草、蛇尾草、牛触臭、狐狸尾、狗仔尾、水凉粉草、毛鼠尾、老鼠癀来源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水珍珠菜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gostem

  • 香皮树

    药材名称香皮树拼音Xiānɡ Pí Shù别名亚婆膏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清风藤科植物香皮树的树皮及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eliosma fordii Hemsl.[M.hainanensis Ho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