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典九九>中医中药>中药材>金线鱼

金线鱼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金线鱼

药材名称金线鱼

拼音Jīn Xiàn Yú

别名洞鱼、波罗鱼(《中国经济动物志·淡水鱼类》)。

出处滇南本草

来源为鲤科动物鲈鲤

原形态体长而侧扁,背部稍隆起呈弧形。体长约10余厘米。头的背面平直,稍下弯。吻尖细,吻长较眼后头长为短。口端位,下颌稍向前突出,口裂倾斜,上唇薄而下唇厚。须2对,前、后对长约相等或后对稍长,向后可伸至前鳃盖骨边缘。眼位于头侧正中。下咽齿3行,细长,末端稍呈钩状。侧线完全,侧线鳞73~79,在腹部一段,微弯向腹方,入后延至尾鳍基的中轴,鳞细小,但沿侧线者较大。背鳍Ⅲ7,有硬刺,后缘且有锯齿,其起点距尾基较距吻端为近。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前。臀鳍Ⅲ5,起点位于背鳍条末端之下。全身呈淡黄色,背部略带青灰色,体侧近背部有许多黑色斑点,各鳍均为金黄色。

多生活于静水湖泊中,平时栖息于湖泊出口、水较深处。主要以小鱼为食,产卵期初夏。

生境分部分布云南东部的昆明湖、阳宗海等湖泊中。

性味滇南本草》:"味甘。"

功能主治滇南本草》:"滋阴调元,暖肾添精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煮食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金线鱼

药材名称金线鱼

拼音Jīn Xiàn Yú

英文名all-grass of Longhairy Antenoron, all-grass of Shorthairy Antenoron

别名洞鱼、波罗鱼

出处出自《滇南本草》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鲤科动物金线鱼的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inocyclocheilus granami grahami(Regan)

原形态金线鱼,体长而侧扁,背部稍隆起呈弧形,头的背面平直,稍下弯。吻尖细,吻长较眼后头长为短。口端位,上颌稍长于下颌,上唇薄而下唇厚。胡2对。眼位于头侧正中下,咽具3行,细长,末端稍呈钩状。侧线完全。鳞细小,沿侧线比较大。侧线鳞64(24-22)/(9-10)69。背鳍3,7,具有硬刺,且后缘有锯齿,其起点距尾基较距吻端为近。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前。臀鳍3,5,起点位于背鳍条末端之下。全身呈淡黄色,背部略呈现青灰色,体侧近背部有许多黑斑点,各鳍均为金黄色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栖息于湖泊较深的出口处。食物以小虾为主,同时摄食部分小鱼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东部的各湖泊之中,尤为昆明湖、阳宗海为多。

性味味甘;性平

归经心;肝经

功能主治滋阴调元;益肾填精。主虚劳赢弱;肾虚滑精

用法用量内服:煮食,100-250g。

各家论述滇南本草》:滋阴调元,暖肾添精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细叶泥炭藓

    药材名称细叶泥炭藓拼音Xì Yè Ní Tàn Xiǎn别名满天星来源苔藓类细叶泥炭藓Sphagnum teres (Schimp.)Angstr.,以全草入药

  • 倒触伞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倒触伞药材名称倒触伞拼音Dǎo Chù Sǎn出处《贵阳民间药草》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蔷薇莓的根。夏、秋采收。原形态蔷薇莓,又名:空心藨、洋金银藤,黄牛泡。灌木,高2~3米。茎直

  • 海蛇

    药材名称海蛇拼音Hǎi Shé别名大灰蛇、扁尾海蛇、半环扁尾蛇、龟头海蛇、黑尾海蛇、黑背海蛇、黑点海蛇、黄腹海蛇、黑头海蛇、斑海蛇、棘海蛇、黄海蛇、小头海蛇来源有鳞目海蛇科蓝灰扁尾海蛇Lat

  • 竹蠹虫蛀末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竹蠹虫蛀末药材名称竹蠹虫蛀末拼音Zhú Dù Chónɡ Zhù Mò别名竹蛀屑(《圣惠方》)。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竹蠹虫科昆虫竹蠹虫幼

  • 狭叶败酱

    药材名称狭叶败酱拼音Xiá Yè Bài Jiànɡ别名白升麻(《贵州草药》)。出处《广西药植名录》来源为败酱科植物狭叶败酱的根。全年可采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

  • 菥蓂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菥蓂子药材名称菥蓂子拼音Xī Mínɡ Zǐ出处《本经》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种子。5~6月果实成熟时采取全株,打下种子,晒干,扬净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菥蓂&qu

  • 刺楸树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刺楸树根药材名称刺楸树根拼音Cì Qiū Shù Gēn别名刺五加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出处《四川中药志》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根或根皮。夏末秋初采挖,洗净晒干。化学

  • 乌鱼蛋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乌鱼蛋药材名称乌鱼蛋拼音Wū Yú Dàn出处《药性考》来源为乌鲗科动物无针乌鲗或金乌鲗等的缠卵腺。原形态动物形态详"海螵蛸"条。性味《药性考》

  • 裂叶崖角藤

    药材名称裂叶崖角藤拼音Liè Yè Yá Jiǎo Ténɡ别名大过山龙、过山龙、过江龙、青竹标、金草篐、麒麟尾、大青蛇、大憨青、爬树龙来源天南星科裂叶崖角藤R

  • 白珠树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白珠树药材名称白珠树拼音Bái Zhū Shù别名滇白珠树、小透骨草、透骨香、钻骨风、火炭子、透骨草[云南、贵州]、满山香、满天香、洗澡叶、冬绿树来源为杜鹃花科